福建都城隍廟出巡文化交流活動

  【中華社區報快訊】為促進海峽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福建都城隍廟訂於本(2023)年11月13日至15日為期三天,假福州市閩江大飯店舉辦"海峽城隍文化節暨文化踩街活動",由於是首次舉辦,屆時將會有來自海內外信眾參予盛會,共襄盛舉。

  據福建都城隍廟管委會主委張子泉表示:近兩年,“寺廟遊”悄悄在90後00後中流行起來,網路流行這樣一個段子:年輕人在上班跟上進之間選擇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在作為和作用之間選擇了作法,在關係和體系之間選擇了佛系。究其原因,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大,“精神內耗”嚴重,內卷連連,去寺廟旅遊,是尋求內心寧靜的一種方式。由此帶來的是不少寺廟也開始創新,寺廟的文創產品完全走向了年輕化的路線,吸引年輕人前來打卡。作為兩岸青年和文化交流的前沿,我們推出了《兩岸同根源,一起廟妙妙》福建都城隍廟出巡文化交流活動,將會成為時下最夯、最流行的文化交流項目。

可能是 13 個人、寺廟和文字的圖像

  1987年以來兩岸交流開放以來,臺灣民眾來大陸旅遊參訪交流超過1億人次。一些民間信仰在大陸的祖庭祖廟和重要宮廟成為廣大臺胞來大陸的必訪之處,成為維繫兩岸同胞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情感聯結的重要場域和紐帶。福建都城隍廟作為全國第二早的廟宇,不僅歷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而且級別相當高,鼎盛時期,管轄“十二州府”。其中就有“臺灣府”,因此也成為兩地城隍祖廟。從官方祭祀城隍神來看,由於舊時許多官員到臺灣履任,必須先經過作為福建首郡的福州,福州都城隍廟的祭祀儀式對臺灣官員來說就很有影響力,從民間來看,據《福州市宗教志》載,臺灣各地現有的大小49座城隍廟,均奉福州冶山都城隍廟為祖廟。福州都城隍廟成為連接臺灣信眾鄉情神緣的重要紐帶。

可能是 5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兩岸同根源,一起廟妙妙”文化交流活動,將邀請臺灣同裡長代表、“首來族”青年共同參加活動,通過“廟史流芳”、“廟劇共賞”、“妙語如珠”、“廟(城隍)公巡街”、“妙趣橫生”等系列活動,將宣傳氛圍推向高潮,讓邀請到的臺灣同胞,通過城隍廟的歷史淵源,深刻感受兩岸文脈相通,血脈相連的歷史底蘊,為兩岸交流合作創造有利條件,鼓勵和支持兩岸各界擴大交流,促進兩岸同胞加深相互瞭解、增進互信認同,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可能是 3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歷史沿革

  據《榕城考古略》記載:福建都城隍廟「廟創於晉安郡後,郡守嚴高遷城于越王山時所建。」 福建都城隍廟幾經毀建。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郡守沈倜增創堂宇,擴大規模。淳熙五年(1178年)增建更衣亭、肅儀亭。元至元末,兩亭俱毀。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州冶山城隍廟被賜封為「監察司民威靈公」。洪武十七年(1384年),依朱元璋詔令改稱福州府城隍之神。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府唐珣重修。正德十年(1515年),改外大門為華表,萬曆十年(1582年)毀於火災,不久重新修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雍正年間(1723~1735年)改府城隍為都城隍,神牌題匾福建都城隍。乾隆十三年(1748年),郡人何長浩重修,50年代還部分保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嚴重破壞。現存的福州鼓屏路雲瑞巷17號系原城隍廟龐大建築群中「陰陽司」主殿,共3間,進深10幾米,殿後還有台基花園。

  由於閩台之間特有地緣和文化關係,台灣各地現有的大小49座城隍廟,曾奉福州冶山都城隍廟為祖廟。1978年,海峽兩岸人士恢復交往後,台南、南投、新竹等地台胞組織進香團,專程來福州尋根認祖、晉謁祖廟和舉行分靈節儀式,並捐資修繕、規劃修復和保護福建都城隍廟。

可能是一或多人和文字的圖像

香火鼎盛

  該廟供奉廟神是漢代御史周苛。周苛於楚漢相爭時為劉邦守滎陽,被項羽烹殺,劉邦即位後,嘉苛忠烈,命令全國各郡縣立廟祀之。

  福建都城隍廟附祀許多歷代的名臣良吏、清官鄉賢人物。如唐朝光祿大夫樊公、五代輔佐王審知有功的劉昌祖、宋朝任福州知州的蔡襄,南唐時尤溪守將盧珖、元朝太尉忠獻董元炳、明朝率兵攻入福州戰勝元軍,秋毫勿犯,保住福州城有功的湯和等十幾位之多。

  另有一說,有的城隍廟供奉的廟神是西漢名將灌嬰,因其平江南有功,祀為城隍神。並把對地方有功德的人,都列入城隍祭祀。因此香火連年鼎盛,未曾衰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