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新寶島康樂隊1992年7月發的第一張專輯,封面很海線也很通霄。樂團成軍30年樂迷遍及各年齡層,再聽多情兄,還是很有感。
中文百科知識記載:《新寶島康樂隊》這張同名專輯對20世紀9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重要性,絕不下於羅大佑《之乎者也》在80年代樹立的標竿地位。它們共同的貢獻是,替台灣流行音樂找到了一種與時代緊密扣合、獨一無二的聲音,而能超越一時的流行,成為跨越時間的經典。
這張專輯是一出描繪邊緣生活的史詩。在許多歌曲裡,我們總會遇到同一位男主角:這個小伙子出身某個台北人叫不出名字的漁港,他被港邊故鄉的情人拋棄,又倒了一屁股債,變成跑路不忘及時行樂的無賴漢,最後走上悲壯的江湖不歸路。這個小伙子滿身都是在都市討生活的挫敗經驗,但是靠海吃飯的故鄉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年輕人除了背水一搏,還能有什麼選擇?
透過這些歌,陳昇和黃連煜絲絲入扣地描寫著一幕幕的小人物掙扎奮鬥史,他們總是在充滿挫折的經驗中和命運對抗,無論歌曲的語調多么歡快,都無法遮掩背後那股濃濃的宿命之氣。無論用的是台語抑或客語,這張專輯精彩之處,就是從這些小人物貌似平凡猥瑣的生活,我們捕捉到了一整個特定時代的庶民生活氣氛,嗅到了彼時台灣空氣中浮動的躁鬱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