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散步-社區地圖」展現聚落面貌

      【本報訊】為了展現馬祖社區的文化地景與歷史紋理,「島嶼散步-社區地圖」成果發表會日前在南竿鐵板社區發展協會舉行。由連江縣文化處社區營造中心與中原大學吳振廷老師「社會設計與地方創生」課程合作,帶領20多位學生透過田野調查與在地連結,描繪仁愛、馬港及四維三個村落的空間記憶與文化肌理。透過建築地景視角,學生們運用訪談、影像紀錄及互動設計,形塑一幅既保留歷史紋理,又能引發當代關注的社區地圖,展現馬祖聚落的多元面貌。

     成果發表會各自透過不同的地景切入點詮釋地方特色。「西尾探險記」描繪西尾半島的自然生態與歷史軸線,勾勒出海岸聚落的地形演變與空間記憶。「藍眼淚小旅行」則運用夜間景觀設計,連結海洋生態與觀光動線,重現馬祖海域的獨特夜景。「軍營小日子」專注於軍事地景的敘事,透過實地踏查與老兵口述歷史,拼湊出軍營建築的場域記憶與人文意涵。「老酒鐵板紅」則從酒窖與釀酒技藝的角度切入,探索地方產業與建築空間的共生關係。「海上梟雄保衛西尾大作戰」則透過互動敘事與遊戲設計,重現西尾的海防地景,帶領參與者沉浸式體驗歷史場域的時空變遷。



     此次發表的「社區地圖」不僅是靜態的步行導覽,更融入了動態的遊戲化設計,讓參與者能夠透過實境闖關與地景探索來認識社區。例如,在村落巷弄間設置解謎點,讓玩家透過解讀舊建築的紋理、辨識地貌變遷與蒐集歷史印記,完成指定任務後獲得通關印章。這種結合空間體驗與文化互動的設計,不僅強化了參與者對地方的感知,也創造了寓教於樂的文化傳播模式,使社區地圖成為承載地方記憶的活體載體。

    文化處期許透過這次計畫,學生們不僅展現對馬祖文化地景的敏銳觀察,也嘗試將傳統聚落的空間語彙轉化為當代敘事,提升地方文化的能見度與參與度。未來,這些地圖、遊戲設計與角色扮演活動,或許未來能成為推動社區活化的重要元素,進一步促成地方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