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23年大坵暗空之夜除了邀請有世界級水準的表演團體外,另一個吸睛的亮點是大坵分校前草坪的裝置藝術,這幾間日月光屋作品是由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藝文中心主任謝忠恆老師操刀,設計理念源自馬祖傳統石屋,將光線留在室內,讓大地恢復夜間應有的暗空,透過光線的折射和反射,讓自然保留一些微光,讓居住多增加些光彩。
暗空計畫規劃於大坵分校前大草坪建置幾件「日月光屋」作品,像燈塔標示方位,也指引歸鄉,又像居住的屋舍,用光的色彩帶來的溫度,獲得安適的空間,揭示馬祖的地方人文情感,透過裝置藝術的實踐與表達,召喚人與自然的關係,還有人與人對自然愛護的關係。「日月光屋」作品一旦發光,大坵島上具有溫度和人文的彩色光,與島外冰冷無情的綠色漁光,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也會形成更大的藝術與環境的敘事力。此外,塑膠片可以與在地居民、學生和訪客共同製作掛上,透過光線傳達願望,成為與參與者互動的裝置藝術。
作品以馬祖敦厚的石頭屋造型為主結構,以開放的形式於架構內吊掛彩色塑膠片,藉由白天由光線的穿透、重疊,形成透明且有色彩的各種調色,同時透過穿透的色彩反映至場域,形成室內與室外、框內與框外、人與自然環境的共鳴。到了夜間,光屋內則有太陽能LED發電照耀,讓光屋形成巨大的彩色燈籠,也透過色彩的穿透,讓暗空計畫活動的夜間,呈現斑斕神秘的光之色。因此「日月光屋」於白天和夜晚,呈現不同的光之載體,白天透過自然光呈現色彩,夜間透過循環太陽能發光,以光線的永續傳達自然光之美和光的價值。
「日月光屋」各有主要的顏色各代表馬祖的色彩與造型,黃色代表岩石以方形色塊堆疊;藍色代表海與藍眼淚,以波紋捲繞呈現;綠色代表島嶼植被,以各式三角形重疊組成;藍與綠色代表島與天空的聯繫,以層層弧形像山巒與雲朵;較大的黃橙與粉色,則象徵馬祖由枕戈待旦的時空轉向柔美有溫度的親人之島。
謝忠恆老師簡介:
藝術評論、策展人和藝術創作者,同時為臺灣美術史研究學者。作品曾於臺灣、中國、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等國展覽。 執行大學社會責任(USR )計畫、美術館與博物館策展與研究計畫、國科會計畫。
主要經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藝術學博士、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
現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現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藝文中心主任、曾任長榮大學書畫藝術學系、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自然面對自然』是藝術創作殊途同歸的總結。」
謝忠恆嘗試於作品中融入西畫媒材,甚至自製顏料、紙漿,打破中西繪畫媒材的界線,進行各類實驗改造,開發現代水墨的種種可能性。近年投入陶瓷繪畫、裝置藝術等創作類別,連結地方創生、環境關懷等人文與自然倡議的議題,身兼藝術評論、策展、創作和藝術史研究,為跨領域的全方位藝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