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縣府文化處日前舉辦冷戰景觀保存及活化國際工作坊,邀請韓國、臺灣、金門專家學者從各地遠道而來,分享冷戰的戰地遺址活化、觀光推廣經驗,提供馬祖軍事景觀轉化的參考經驗,更將馬祖的冷戰空間推向國際。縣長劉增應感謝國內外學者專家共襄盛舉,為戰地文化景觀勾勒美好未來,也讓馬祖成為真正知名的世界級冷戰島嶼。
冷戰景觀保存及活化國際工作坊日前在南竿日光春和藝文旅店熱鬧登場,參加學者包括韓國首爾大學鄭根埴教授、信韓大學崔完圭院長及其夫人、韓國首爾大學周鈗涏資深研究員、全元根博士、姜仁化博士;濟州研究院玄惠慶博士、濟州公共政策研究所Kim Seok-youn所長、光舟文化財團Park Gang-Bae,金門縣文化局科長郭朝暉、臺灣師範大學江柏煒教授、楊清芬老師、中原大學林曉薇老師。在地人士有前縣長楊綏生、馬祖戰地文化遺產學會理事長王花俤、勝利堡計畫經理陳廷豪、馬祖青年發展協會理事長曹雅評、大浦plus主持人陳永翰、文化處長吳曉雲及文化處團隊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團隊,以及全程現場翻譯的高雄大學主任王清棟。
劉增應致詞時表示,很高興看見這麼多來自韓國、台灣、金門及在地的學者專家齊聚日光春和,討論馬祖與韓國案例,怎樣推動冷戰景觀活動及保存,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振奮的時刻。
劉增應指出,馬祖雖然很小,但在兩岸冷戰期間擔任重要珍貴的地位角色,而且從1949到1992年戰地政務終止,留下非常多珍貴戰地文化資產,保存有其重要性,藉由保存及活化,不僅是提升觀光品牌行銷的重要資源,也是我們的重要施政方向。
劉增應期許從韓國專家學者帶來許多保存經驗及發展成果,作為地區重要的參考經驗,透過不同情境轉變,藉由討論與分享,能從新視野、新視角來推動戰地景觀的保存及活化,對於現有戰地文化資產勾勒出未來的願景,進一步促進地方產界及觀光發展,預祝工作坊圓滿成功。
此次工作坊主題包括冷戰景觀的價值及其保存、戰地遺產保存及其跨世代參與等。上午場由首爾大學鄭根埴教授揭開序幕,說明冷戰景觀保存的整體概況,包括韓國戰略村構想、重現軍事廢墟結合生態觀光、藝術,從此解構戰爭的殘酷,再現和平的意義。
而後由首爾大學研究員全元根博士分享西海5島的冷戰景觀邊境研究,說明該地區法律與制度、意識型態上的管制措施,與該地面對居民安保與國家安保的兩難。姜仁化博士則說明戰略村住民的日常與1990年至2000年後居民認同感朝向和平的變化,都是和馬祖異中有同的冷戰經驗。
臺灣及馬祖代表則由台師大東亞所江柏煒教授領軍,分享金門與馬祖戰地遺產的保存策略,探討馬祖戰地申請世界遺產的價值論述、金馬戰地文化景觀的類型特色,加上馬祖戰地文化遺產學會理事長王花俤說明地方精神標語、師大台史所姚惠耀帶來馬祖軍中樂園的建置始末,均鋪展出馬祖的冷戰歷史脈絡。
論及馬祖的後冷戰發展,馬祖青年發展協會理事長曹雅評、大浦plus團隊陳泳翰,分享馬祖跨世代交流遺產空間的記憶與認同,及活化聚落與社區營造所帶來的島嶼想像,形成與韓方的嶄新對話。此外,陳廷豪帶來馬祖勝利堡活化經營與社會參與;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林曉薇老師分享馬祖新村文資保存策略的規劃,及馬祖鄉親遷徙到桃園歷史。
最後,觀光著名的濟州島,由濟州研究院濟州學研究中心玄惠慶博士分享濟州闇黑之旅;冷戰重要戰區38度線非軍事武裝區(DMZ),由首爾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周鈗涏研究員,分析生態轉換的經驗,提供馬祖軍事活化的可能性發展。
文化處表示,透過工作坊交流,形成戰地遺產保存及活化的正義思考,形塑公民社會建構歷史意義的重要過程,也為馬祖戰地文化遺產保存、促進地域振興,與未來推動世界遺產的目標,增創馬祖「後戰地」時代發展方向的經驗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