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馬祖燕鷗生態保育座談分享成果

     【本報訊】分享馬祖鳥類概況及燕鷗保育成果,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辦理2018燕鷗生態保育座談,讓旅行社、導遊、娛樂漁船業者及一般民眾認識馬祖豐富鳥類資源,加強保育觀念,提升解說技巧。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大家坐著和室內

    生態保育座談日前晚間於縣府產發處4樓會議室舉行,由產發處指導、台北鳥會主辦,邀請台北市野鳥學會代理副總幹事蔣功國主講馬祖鳥類概況、台大森林系博士生張樂寧說明燕鷗的故鄉-馬祖繁殖燕鷗,進行資訊交流與分享,與會聽眾也提出許多問題相互交流。

    蔣功國表示,地區具有多樣的鳥類生態,根據調查發現3百多種鳥類,以過境為主,高峰期為春、秋兩季,值得喜好者追逐觀賞。馬祖常見鳥類為家燕、小白鷺、白頭翁等。家燕於四鄉五島各個村落皆有繁殖,其中南竿介壽、北竿塘岐是最大據點。小白鷺全年可見,春天過境期數量較多,常成群出現在各島濕地。白頭翁發現於全島,且全年可見,數量甚多。

    蔣功國指出,馬祖賞鳥景點為南竿后澳水庫、津沙水庫、山隴蔬菜公園、清水濕地、勝天公園。北竿塘后沙灘、坂里聚落。東引小紫澳、獅子菜園。東莒神祕小海灣至莒光遊客中心、福正沙灘,西莒趙大王廟路徑,皆可發現大量過境鳥類。

圖像裡可能有天空、戶外、大自然和水

    張樂寧介紹保護區鳥種及鳥況更新,加強大家對燕鷗保育及生態習性的認識。她表示,黑嘴端鳳頭燕鷗是馬祖的瑰寶,每年能吸引許多賞鷗遊客前來,燕鷗是信守誓約的使者,人與候鳥的年年相逢不是偶然,而是重視生態保育,彼此所立下友善約定的成果。

   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成立於2000年,是國內第12處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8個無人島礁分別為東引雙子礁、北竿白廟、中島、鐵尖、三連嶼、莒光蛇山、南竿進嶼、瀏泉礁,主要保護對象為島上繁殖的鷗科鳥類,黑尾鷗、紅燕鷗、蒼燕鷗、白眉燕鷗、大鳳頭燕鷗及瀕臨絕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

   黑嘴端鳳頭燕鷗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極危物種,據評估全球族群數量僅約100隻。由於其族群稀少,且分布侷限,目前僅穩定發現於台灣馬祖及澎湖、大陸福建及浙江、和南韓全羅南道等地。對於這類遷移能力強的物種,保育有賴各方一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