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文化處邀請老兵參訪韋昌嶺營區

      【本報訊】對馬祖、東引老兵而言,基隆韋昌嶺營區是孰悉候船處所,文化處、好多樣文化工作室日前「化被洞為主洞」活動,邀集台馬兩地老兵、文史工作者一行參訪基隆軍營、西六碼頭、中字號運輸艦、防空洞等,一則採集紀錄老兵集體記憶,二來觸動老兵回防旅遊腳步。

     在台馬海運年代,基隆韋昌嶺營區(基隆信義區培德路71號、培德工家職校附近)是往馬祖、東引轉運的兵營營區,新兵分配後集中基隆候船,以前是每週1班船,甚至10天,遇上風浪,新兵進駐等船,同時,赴台休假收假回馬祖也都要到此報到;還有,金馬賓館也是軍民坐船洽公之處。

     台馬兩地老兵、文史工作者一行28人日前到達基隆韋昌嶺營區,由馬祖防衛指揮部駐台人員安排參觀住宿寢室、伙房、營站、會客室,老兵們說,好像就在昨天,過去的當兵回憶在腦海中浮現。接著到西六軍用碼頭,參觀金馬賓館、候船室、安檢室等。

    下午,參觀二次大戰時期戰車登陸艦LST-231(中業艦),舊稱為中字號運補艦,目前仍在服役有6艘,平時主要負責執行外島人員物資、車輛、油水等運補任務。各艦以「中」字號命名(與「美」字號LSM、聯字號LCI、合字號LCU等4種登陸艦艇,名稱構成「中美聯合」之含意。

    下午最後1站參觀基隆百年防空洞,從基隆廟口附近龍安街96巷,跨過鐵路後,可看到日據時代西元1906年所建。早年是日本病院傷兵避難處所,之後也用存放彈藥彈藥庫。這座洞長、寬約2公尺大小,今打通開放,用以讓山兩頭居民通行。他們結束1天參訪行程後,在基隆舉行參訪回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