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研究證實「藍眼淚」為自然生態

  【本報訊】海大海洋中心500億經費支援,海大研究團隊研究證實馬祖「藍眼淚」(夜光蟲)屬海洋環境自然生態之一,與閩江洪水期有關,並非生態惡化指標。相關論文將登載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2018年海洋汙染雜誌》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馬祖近年因「藍眼淚」而聲名大噪,成為旅遊熱門話題,CNN將馬祖藍眼淚列為全球必看15大奇景之一。但對於藍眼淚是由何種生物所造成,眾說紛紜,完全沒有定論。對於其成因與最後如何消失,也完全無法掌握,甚至將其定位為有害藻華生物(Harmful Algal Bloom, HAB)。

  為解開這些謎團,海大研究團隊在海大海洋中心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經費支援下,由2016年4月開始在馬祖海域進行一年採樣與生態調查,主要討論藍眼淚生成機制及夜光蟲是否為破壞環境之汙染性生物?相關論文將登載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2018年海洋汙染雜誌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該雜誌為該領域105 個國際期刊中排名第8,影響因子超過3,為非常受到國際重視之重量級學術刊物。

  馬祖位於閩江口,閩江洪水期由每年四月到六月底。洪水期閩江會帶有大量淡水進入馬祖周邊,造成海水鹽度明顯變低。「藍眼淚」主要是由異營性無毒性渦鞭毛藻夜光蟲(藻)所造成,依據團隊研究結果顯示,馬祖藍眼淚數量與洪水期有密切關係,在洪水期夜光蟲數量有明顯高低變化,但洪水期結束後夜光蟲將完全消失。

  閩江在馬祖河口生態系扮演非常重要陸源營養物質供應角色,閩江水帶入之無機營養鹽包括氮、矽與磷,提供微細藻類生長所需,所以在洪水期這些陸源營養物質明顯較高,其中矽明顯控制了微細藻類,特別是矽藻的成長。

  依據研究顯示矽藻為夜光蟲主要餌料,所以推論夜光蟲大量成長或藍眼淚形成的機制為:洪水期閩江水帶入豐富之陸源性無機營養鹽,特別是矽酸鹽進入馬祖周遭水域,這些營養鹽造成矽藻大量快速成長,這些矽藻為夜光蟲主要餌料,豐富餌料引發夜光蟲快速成長形成藻華現象,所謂藻華是指微細藻類短期間大量增加狀態。當洪水期結束,河水注入減少,帶入營養鹽也跟著減少,所以矽藻成長受到限制,夜光蟲由於餌料不足,成長受到抑制,所以跟著也自然消失,形成矽藻與夜光蟲交替之藻華輪替現象。此不同藻種藻華輪替現象在日本奈戶內海及南海也為常見的海洋生態現象。

  夜光蟲是否為破壞環境之有害藻華生物?海大研究團隊表示,一般有害藻華生物,造成環境危害最主要有兩個原因,一為生物本身會排放有毒物質,一為藻華結束後,因為細菌大量分解死亡藻類,耗盡水中氧氣,造成魚類因缺氧而大量死亡。馬祖藍眼淚為夜光蟲所形成,夜光蟲為無毒渦鞭毛藻,所以不會產生任何有毒物質。其次馬祖夜光蟲藻華是矽藻刺激誘發所造成,當矽藻被攝食耗盡後,夜光蟲也跟著消失,目前為止也未發現夜光蟲藻華結束後,魚類缺氧死亡現象。

  需特別強調的是,矽酸鹽是造成馬祖海域矽藻藻華最主要原因,矽之主要來源為陸上砂石,砂石中矽酸鹽溶入河水,最後被帶入海洋,所以矽酸鹽基本上與都市生活廢水或農業施肥無關。

 海大表示,馬祖是一個富營養河口生態系,發現夜光蟲出現或形成藻華為一正常海洋生態現象,因此不能以出現夜光蟲即視為海洋環境、生態惡化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