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表彰金門傳統匠師、文化工作者對家鄉文化工作的貢獻,金門縣政府舉行金門文化獎選拔,並於昇恆昌進行「金門文化獎」頒獎典禮,本屆得獎的洪天映、張再興、莊西勢、翁水千及陳長慶等五人獲縣長陳福海頒發獎金及文化獎章一枚,陳福海也期許文化獎得主成為後輩的典範,傳承金門文化保存工作。
這場頒獎典禮是在昨天晚間於昇恆昌舉行,由縣長陳福海親自主持,包括縣議員陳滄江、文化局局長呂坤和等人均出席與會。至於五位得獎者也攜家帶眷參與頒獎,共同分享得獎的榮耀。許多得獎者家人也藉機表達謝意與敬意,感謝他們對家庭、對文化的付出。
縣長陳福海則是在致詞中表示,五位得獎者均是金門首屈一指的大匠師,或是勤耕墨海的文字工作者,他們無私的奉獻所長,將青春歲月投注在傳統建築的興建修復,寫出一篇篇動人的戰地文學作品。他期望得獎者能成為後學的典範,將金門最珍貴的技藝技術、文史故事傳承下去。
根據金門文化局提供的相關資料,金門文化獎為該局主辦的年度文化大獎,以金門籍、年滿七十歲以上,長期從事金門文化活動,有傑出事蹟且對家鄉有貢獻者為獎勵對象。經公開推薦共有十一人參加角逐,在七人甄選小組評審後,其中五人獲獎。其中五位文化獎得主(依年齡排序)如下:
洪天映,現年86歲,青岐人,現任縣政顧問。他在2003年成立烈嶼群聲南樂社,當選首任理事長,並連任1屆。6年理事長期間,出錢出力購置樂器、樂譜,並率領團員在台閩地區演出20餘次,為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盡心盡力,同時不斷吸收新血,今年即有22人之多,推動家鄉傳統藝術不遺餘力。
張再興,現年85歲,後浦人。年輕時曾協助父親鐫刻舉世聞名「毋忘在莒」等勒石10餘處,成為金門的精神堡壘。致力於石刻工作40餘年,製作千餘件石碑、墓碑,服務鄉親外,也參與萬安堂、媽祖宮、伍德宮等廟宇石雕物件的修復作業。同時,其子張國英、張赫烜、張國根、張國榮、張國楨在他的指導薰陶下,在藝術領域也各有優異成就,二次舉辦父子傳承石雕展,深獲各界好評。
莊西勢,現年81歲,西浦頭人。從事土木修造技術超過一甲子,擅長砌牆、抹壁蓋瓦、作脊等技術,尤其是作脊功力更是傲視同業,專司宮廟、祠堂,兼及一般傳統民宅,作工細緻、講究細節,始終秉持「工夫人」的傲骨,絲毫不肯偷工或馬虎,技術深獲各方肯定,榮獲2016年文化部「人間國寶」指定。
翁水千,現年80歲,頂堡人。23歲習大木作技術,擅長尺寸規畫、篙尺製作及算寸白、文公尺,熟悉各種榫頭類型及製作,從業近50年,參與傳統宗祠、家廟修復,作品遍及金門各地,榮獲2016年文化部指定為大木作技術保存者(人間國寶)。
陳長慶,現年71歲,碧山人。初一因家貧輟學,苦學自修有成,從事文學創作40餘年,致力於邊陲文學的書寫,筆端流露真情,樹立個人特殊風格,展現他對社會與島嶼文學之關懷,質、量均有佳績。1973年與友人創辦「金門文藝」季刊,並任發行人兼社長,提攜後進不遺餘力,也是金門縣采風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著作有長篇、短篇小說及散文集33冊,其中《金門特約茶室》一書獲國史館台灣文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