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友善~縣府召開客家事務推動會報

       【本報訊】金門縣政府首度召開「金門縣客家事務推動會報」,由副縣長李文良主持,他表示,為照顧縣內更多族群,規劃推動本縣客家事務與客家文化傳承,強化客家族群參與及溝通機制,本年度本縣向客家委員會提案申請「金門縣客家發展計畫」,這個計畫是以「族群主流化」為核心,整體規劃轄內客家事務工作,並建立客家事務治理平台,整合跨局處之職權及資源共同推動客家族群政策,確保不同族群都能享有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及資源取得之機會,最終達到實質族群平等。

金門縣政府首度召開「金門縣客家事務推動會報」。(陳冠霖攝)

       文化局表示,根據客委會委託典通股份有限公司所做「110年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顯示,設籍金門縣的客家人口數達2萬3000人以上,為少數客家人口增加的縣市;不過,實際常住本縣人口數過少,未能發展出相關社團組織,且未能形成客家聚落,在閩南文化主流下,本縣客家人一直屬於少數靜默的一群。

  文化局分析本縣的客家族群發展,指出幾點問題:

  一、常住本縣客家族群人數未臻明確:不論是工作或是以配偶身分移居本縣,抑或是父母有一方為客家人的「半客家人」,常住金門的客家族群人數未有明確統計,讓制定客家政策或分配政府預算時,無法有一個具體、明確、具科學基礎之標的。

  二、客家族群的「隱形化」:移居金門的客家人為了適應金門的社會環境,策略性的選擇將自己族群的語言、文化隱藏起來,客家族群意識日漸淡薄,日常溝通以國語、閩南語為主,出現客家族群隱形化的情形。

  三、閩南文化為主流,缺乏客家資源連結與文化交流:本縣文化政策以發展與保存閩南文化為重點,近年隨著原住民、新住民人口移居,開啟多元文化交流。然而,因常住本縣客家人口不多,民間亦無法成立相關組織推動閩客文化交流與連結,社會普遍對客家文化認識不足。另外還有客語人口數不足,無法支撐客家政策之論述基礎。

  文化局表示,當務之急的解決方式可從提升本縣客家能見度、認識客家文化、辦理客家活動及凝聚客家族群意識等多項工作著手,從文化交流面向發展出更具包容與彈性的客家文化政策,進而建構閩南、原住民、新住民與客家族群關係互動交流模式,提升金門整體社會多元族群認知。

  因此,未來將規劃定期召開客家事務推動會報,主要聚焦內容包括地方客家發展計畫相關事項之指導、協調、審議、推動、督導及管控。預計由縣長陳福海擔任會議召集人、副縣長李文良擔任副召集人,執行秘書由客家事務專責單位文化局局長呂坤和擔任。希望能夠增進與中央客家政策之密切性、擘劃本縣整體客家發展重點事項、拓展跨局處協作客家事務工作經驗、提升本縣客家語言文化施政績效。

  副縣長李文良強調,除了推動客家事務外,將更積極推動族群主流化,結合在地社團、社區、各級學校、金大及民間企業共同推展本縣族群事務。期許透過縣府行政資源能量及民間團體的協力合作,讓金門成為族群友善的國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