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社區手作七餅皮~趣味中凝聚情感

        【本報訊】金湖鎮山外社區發展協會日前於巷弄長照站的活動中,在山外里辦公處舉辦手作「七餅皮」課程,社區志工媽媽與社區長輩們齊聚一堂,大家輪番動手製作「七餅皮」,藉由此次活動,讓大家自己動手做,別有一番趣味,同時凝聚社區居民彼此之間的情感。

金湖鎮山外社區發展協會在山外里辦公處舉辦手作「七餅皮」課程。(林靈攝)

       山外社區志工許彬彬說明,「七餅皮」的原料為麵粉與水,比例為一比一,再加上些許鹽巴,將其混合攪拌均勻、打出麵糊的彈性與Q度,而後再將麵糊快速地抹勻在燒熱的平底鍋上,一張張薄紙狀的餅皮待熟後,即大功告成。有志工媽媽表示,在家裡自己做都黏成一鍋,做不成,這「七餅皮」真的不太好做;也有志工媽媽是初次嘗試動手DIY製作「七餅皮」,試了幾次後,動作越來越熟練,所製作的「七餅皮」也漸入佳境。

       傳統包「七餅」吃法,大多為包捲而食,也因此「七餅皮」尤其講究,要薄要Q又韌,才有咬勁,也才不容易出現包一半,以致有皮破的現象,這相當考驗製作「七餅皮」的功夫。在活動中,社區裡的志工媽媽們將「七餅皮」包覆花生荖及貢糖後吃食,這也是金門人獨特吃「七餅」的方式,吃來別有一番風味。

       山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自強、山外里長陳晚開等均前往襄盛,此外,適逢宜蘭縣社區培力育成中心主任黃琇蓉、佛光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林明禛以及社區輔導員等一行人蒞臨,活動現場氣氛相當溫馨和樂。大家除了學習到「七餅皮」的製作方法,不只傳承文化,同時吃到自己包的「七餅」,讓大家很有成就感,社區夥伴的感情,也像這「七餅」一樣包得密密密,團結融洽又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