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師生走出教室~踏訪烈嶼一日遊學

       【本報訊】近期最熱門的金門大橋揭開了烈嶼鄉的神祕面紗,無論是軍事遺跡、地質生態或文史景觀都成了遊客們最好奇的所在,古寧國小全校師生在初冬乍暖時際來趟烈嶼鄉一日遊學教育小旅行,藉由專家解說及實地探訪,讓孩子們驚呼不斷,更是走出教室的最好學習。

古寧國小到烈嶼鄉進行一日遊學教育小旅行,校長黃芸芸與師生開心合影。(古寧國小提供)

       烈嶼距離廈門僅數公里,當遊覽車緩緩行駛在金門大橋上,遠方廈門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映入眼簾,大橋圓弧造型線條流暢優美,學童們新奇期待的心情全寫在臉上,雀躍不已。

       首站抵達黃厝的勇士堡,它與鐵漢堡相通,入口通道寫著雄心壯志的標語,底下則是深達三公尺的坑道,地下坑道四通八達,中間一段較寬處就是「地雷主題展示館」,小朋友從豐富的圖片及實物展示中,能了解金門地雷的分佈、種類、各國地雷警示的標語、安裝與排除等,牆上還有傷員斷臂殘肢面目全非怵目驚心的照片,讓人體會到戰爭實在太殘酷了。而地雷展示館中最有趣的是互動體驗區,模擬地雷爆炸聲震撼驚人,若誤觸地雷便會發出爆破巨響,彷若身歷其境,有些小朋友還被穿著排雷裝的假士兵嚇到,令人印象深刻。

      接著,參觀縣定古蹟上庫的歷史建築「吳秀才厝」,由屋主吳水澤校長(西口國小退休校長)親自導覽解說,吳秀才厝是一棟二落大厝掛雙護龍加櫸頭護院的建築,為島上建築面積最大的四合院,已有182年的歷史。吳校長娓娓道來櫃檯腳四條龍、木窗櫺雕花、山牆、萬壽無疆圖紋、七星水溝、天井聚財、左青龍右白虎、四季平安符、福祿壽喜等,都富有特色與典故,學童看了嘆為觀止嘖嘖稱奇。在建築中同時還出現了「燕尾」、「馬背」兩種屋脊的形式,燕尾脊堵上有人物、動物、山水造景的泥塑,樣貌維妙維肖,吳校長生動深入的解說,為金門傳統建築上了最精彩的一課。

  前往國境之西沙溪堡地質景觀遊覽,由烈嶼鄉生態專家洪清漳親自解說,介紹花崗片麻岩及花崗岩混合而成的特殊海岸地質環境,可眺望大膽、二膽、檳榔嶼及廈門,營區裡有碉堡、彈藥庫、坑道一應俱全,小朋友順著高低起伏的階梯走上觀景涼亭,眺望開闊的海天一線及對岸廈門,成為學童不願錯過的美景之一。

  學童走訪九宮坑道,它比翟山坑道更大,都是國軍當年為了避免運補小艇在裝卸貨物過程遭受共軍炮火,由人工開鑿出來的,總長約750公尺,為一雙丁字型的水道,可容納52艘小艇,小朋友聽著簡介,看著坑道內壯觀岩石及海水湧入,不時還有回音,感到十分有趣。之後轉往后麟靶場的共融公園飆汗,新穎活潑的共融設施,體能活力盡情揮灑,小朋友揮汗淋漓,歡笑聲不斷,開心極了。

  最後走讀麒麟山森林公園,孩子們沿途一面歌唱和一面撿拾垃圾做環保,吸收大自然芬多精,走到山頂高處直奔木製三層樓的瞭望台,360度鳥瞰金門大橋及大小金門、廈門全景,微風徐徐吹來,凝望遠方,大家都流露欣喜讚嘆的神情,為烈嶼鄉一日遊學畫上句號。

  古寧國小黃芸芸校長表示,此次烈嶼鄉一日遊學,有的孩子還是第一次,眼前事物所見所聞都感到新奇有趣,希望古寧學子透過戶外環境教育實地參訪體驗與導覽,走出課室,增廣學習的視角,並培養孩子關懷周遭人事物,變成生活上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