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扛鼎作家陳長慶"浯鄉縮影"出版

       【本報訊】年近八旬、筆耕不輟的金門扛鼎作家陳長慶,集結其2014至2021年之散文,並以《浯鄉縮影:陳長慶散文集2014~2021》為題,業已獲文化局獎助個人徵選出版計畫,並預計於本月出版。
        迄今已出版逾40冊、幾乎著作等身的陳長慶說明,《浯鄉縮影:陳長慶散文集2014~2021》一書主要分為三輯,第一輯為親情、友情和鄉土情,第二輯為2014至2021這八年間其所出版之十餘本著作之序文,第三輯則是睿友文學館活動紀錄與為他人書刊及活動所撰之專文。
        早上起床後便打開電腦,「不論寫個幾字,就當是賺到,寫50字就賺50字。」陳長慶宛如勤奮農人,躬耕隴畝,儘量做到每天都不中斷——不讓文學田畝荒蕪,「尤其故事都在腦袋裡,電腦打開慢慢寫,若有朋友來訪,陪他開講幾句,等他回去,我再繼續寫,永遠都不會被中斷。」陳長慶直言,他自確知罹癌後,一直有一個想法,「趁現在不寫,時候到了就沒機會寫了。」每日打開電腦,「戇戇的寫」,不把病症當成一回事,反而一篇接一篇的寫,一本接續一本的出版,「沒有感覺自己是一個生病的人,這種心態很重要。」陳長慶如是說。

陳長慶集結其2014至2021年之散文,以《浯鄉縮影:陳長慶散文集2014~2021》為題,獲文化局獎助,預計本月出版。(林靈攝)
      「寫文章快活嗎?」陳長慶直言:「艱苦!」基於對金門這塊土地的使命感,這一份對寫作的堅持,對陳長慶而言,更意味著一種態度。陳長慶的寫作題材,均由金門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凝鍊而成,並以其自身所處的社會生活型態為背景,運用小說方式撰寫出吻合這個年代的故事;或從人性層面去探討、去詰問,將社會中的良善與暗惡並陳;也由於生於斯、長於斯,觸目所及、所聽聞、所感受到的,均源於金門這塊土地,陳長慶習以周遭的人事物為題,並撰述之。
        最寫實、最有血有肉的故事,最具體而飽滿的人物形象,在陳長慶筆下一一躍然紙上。無論是小說抑或散文,陳長慶均以濃郁鄉情、雄健之筆,細述金門的點點滴滴,記錄金門最真實的樣貌,包含最為真實的人性和歷史脈絡,世道的莽蒼和俗情的冷暖,困苦無狀又豐富多彩的人物命運,讓讀者細細窺探個體生命在歷史大潮中的掙扎和苦難,讓人產生更為深邃的思索和更為從容的感悟。
        正如《浯鄉縮影:陳長慶散文集2014~2021》序文所言,每一篇文章均是陳長慶夜以繼日的腦力激盪、心血結晶,每一篇章都與金門息息相關,將其結集出版,不只為陳長慶數十年的文學創作生涯增添一筆記錄、留下一個紀念,也為讓後輩瞭解爾時島鄉的生活情景與社會變遷和文學發展。
       也正如陳長慶自述:「縱使此時仍與病魔搏鬥,但在鄉親和藝文界朋友們的鞭策下,我仍然會珍惜活在當下的每一個時光,以父母賜予的毅力和智慧,透過腦力,運用雙手,在鍵盤上敲敲打打;敲打出島鄉過往的生活情景,以及曾經被戰火蹂躪的土地,還有不幸遭受砲火摧殘的島民。繼而以一顆悲天憫人之心,為讀者們講述一個個感人肺腑的辛酸故事……。」
       山外的長春書店裡,隱身在琳瑯書冊與各式文具間的白髮書翁—陳長慶仍舊天天閱讀、時時充實自己,並長期致力與堅守著邊陲文學的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