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清明懷故人,祭奠祖先,寄託哀思,是我國的傳統,也是一種親情文化,已經有源遠流長的情結。陳坑(成功)陳氏宗親會日前舉辦開基始祖八郎公祭祖典禮,重現昔日人手一石上山的景象,負重登山猶如重量訓練一般,為凝神肅穆的清明時分平添不少趣味。
清明掃墓,慎終追遠。日前陳坑(成功)陳氏宗親舉辦開基始祖八郎公祭祖典禮,人手一石帶著上山,並逐一堆疊成簡易金爐,用以焚化紙錢,方便又快速,重點是金紙火花煙灰不會亂飛,避免因燃燒紙錢不慎而引起田野火警,進而白白浪費社會資源,有不少鄉親認為此舉既富傳統意義又具現代消防概念。
參照陳炳容《金門的古墓與牌坊》一書所示,陳八郎居坑南,號上坑陳,今陳坑(成功村)陳氏開基祖,六郎居坑北,號下坑陳,即今下坑(夏興村)陳氏始祖,此二人之生卒年月,族譜均無記載,據傳「陳八郎出殯之日,途經太武山南石蓮山蚯蚓田,突逢狂風暴雨,不得已停柩躲避,待雨過天晴後棺木已不復見,後經輿師堪察,謂係天葬,該地為猛虎跳牆穴,不宜妄動」,遂葬在此地。石蓮即太武山脈之一部分,從花崗石醫院外登山道路上山,中途經一營區,改從蜿蜒的小路登山,此墓位於山頂,居高眺遠,可見到海及福建的高山,視野極佳,此墓未立墓碑,墓後一巨石上刻「坑南陳氏祖墳」用大小不一的石塊堆成墳丘,其作用相傳有二,一是用來壓制「猛虎跳牆」穴中的虎威,使不致躍出傷人,一是說往昔參與掃墓的後裔,每次需帶一石塊放在墳丘上,俗稱如此可獲得「添丁」之福報。
因此,陳坑(成功)陳氏八郎公裔孫每年均於清明時分舉辦八郎公清明掃墓活動,扶老攜幼前往太武山麓吉地墓園,慎終追遠、緬懷先祖,用以祭奠先祖、感恩先祖的賜予和貢獻,體現了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和知恩圖報、不忘本源的道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