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遍地如茵披葉綠,滿園若蝶吐花黃。」甫從田裡掘起的落花生,擱在田壟邊在豔陽下曝曬,種植了一百一十天的土地恩惠,即將化作鍋裡一顆顆飽滿的金黃,剝開外殼咬下令齒頰滿溢馨香,榜林村民許加泉欣喜數月來流下的汗水終於收穫了。
金門花生,是許多在地人記憶裡的好味道,有著「顆粒小,外殼較不好看,但吃起來特別香」的特色,經過水煮再曝曬,「完全沒有上火以及吃多長痘子的問題」。清明吃拭餅時,撒上一把搗碎的花生粉,倍增香氣;三五好友把盞時來上一盤,話匣子隨著啖下的花生打開,天南地北的閒聊,聊到不知夜深。近年因為耕種的農家少,在地的金門花生每台斤的價格逐漸飆升。
家住榜林村的許加泉,從金門日報社退休後便在自家的小天地裡躬耕,一小畝地裡種了一整片的花生。「今年雨水適量,花生長得好」,相較於去年一整年的乾旱,今年的花生長得飽滿且有水分,眼見種了四個月的花生可收成了,便一株株的從土裡拔起來,把一顆顆的花生從根部剝下。洗滌好的花生,經過浸泡、水煮、瀝乾、曝曬的程序,就成為能長久保存的零食了。
許加泉從田裡收成的花生,交由太太薛寶華進行製作。花生經過數小時的浸泡,撈起後放到大鍋裡,擱在爐灶上進行水煮,在鍋裡撒些粗鹽、八角、甘草,讓材料的味道在花生水煮時滲透進每一顆的豆莢中,吃起來才能有滋有味。薛寶華說,因為娘家開設中藥房,因此也在煮花生時添加了藥材的花生吃起來較甘甜。鍋蓋旁的縫隙用毛巾密實地圍了一圈,再用一整塊布覆蓋住大鍋,悶煮歷時一百五十分鐘後,起鍋的瞬間,水煮花生的香味透過氤氳的蒸氣傳將出來。
「一百一十天的花生,拿來水煮後吃,口感剛好,若放到一百二十日,口感就沒那麼好了;放到一百二十日的花生,口感較扎實,一般會拿來曬乾或是留著做來年的種子。」退休前,公務之餘就荷起鋤頭的許加泉,迄今種花生也種了二十年,靠著田裡的一口井,墾殖起自家的小農場,靠天吃飯的農稼,時有收成不好的時候,去年乾旱,收成的花生都乾扁扁的,今年的花生在老天爺的幫忙下,賣相好多了。
「金門的花生,顆粒較小,但咀嚼起來香氣十足;台灣的花生,顆粒較大,口感脆,但香氣不若金門的花生來得濃郁」,就像許多在地人對金門花生有著大大的讚譽一樣,許加泉對於親手栽植收成的花生也是給予很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