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門從古至今,文官武將人才輩出,是個地靈人傑,人文薈萃的島嶼,有著「海濱鄒魯」的美譽。
金門縣政府在金城石雕公園伯玉亭旁設置「進士牆」、「博士壁」,將歷代榮獲「進士」功名及近代榮獲「博士」學位的地方賢才登錄篆刻其上,以起承先啟後之效。
目前,金門縣政府教育處刻正公告調查今年度「金門縣籍(或原籍)碩彥榮獲國內外博士學位人才」,歡迎申請登錄篆刻於「博士壁」,並將調查表逕寄「金門縣金城鎮民生路六十號,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收」或傳真:(082)324457,電話(082)325630~1轉62432,以激勵後進,增添永續光輝。
金門縣政府教育處表示,位於伯玉亭週邊之「博士璧」將於現有石碑篆刻完畢後不再增設,將改於教育處網頁中以電子公告方式呈現。
縣府為表彰縣籍碩彥,已於「金門石雕文化景觀公園」建置有「進士牆」、「博士壁」,將歷代榮獲「進士」功名及近代榮獲「博士」學位之地方賢才,以縣產花崗石鐫刻登錄,用資永垂紀念,並藉以教育後代子孫。因此,教育處歡迎鄉親踴躍提供,並請依附表填列取得博士學位人員之學位證書影本、戶籍證明資料,以利審查登錄,以及請提供博士論文二冊,供珍藏於金門縣文化局及朱子祠,讓金門子弟閱覽、學習及發揮承先啟後之模範。
依據金門縣博士壁已登錄篆刻名冊公告:金門自胡璉將軍率領軍民,走過烽火摧殘之艱困歲月後,對金門之建設與工作扎根催生,有著無比之貢獻。因此,金門老百姓,在莒光湖畔興建「伯玉亭」,以茲紀念胡將軍之勳功偉業;而金門縣政府更在此設置「進士牆」「博士壁」,將自宋明清以來,中舉進士榜先賢,以及民國以來,取得博士學位之金門學子題名刻上,並為後來取有博士學位預留位置,以激勵後進,奮發向上,為金門地靈人傑海上仙島,增添歷史光輝。
位於金城石雕公園伯玉亭旁的「博士壁」,自89年篆刻設立後,分別於92年、99年、104年增補新增博士登錄,篆刻博士有三百九十五位。依縣府教育處最新調查統計,到107年止,「博士壁」增補新增博士登錄篆刻人數計有四百五十七位,增加近四十位之多。這二、三年來,也陸續增加不少榮獲博士學位者,只要在調查申請登錄時通過,都將篆刻於「博士壁」上。
教育處在每年都進行調查「金門縣籍(或原籍)碩彥榮獲國內外博士學位人才」,累計到四、五十位後,就會增補新增博士登錄篆刻於「博士壁」,凡金門縣籍(或原籍)碩彥榮獲國內外博士學位者,歡迎申請登錄篆刻於金城石雕公園伯玉亭旁「博士壁」,以激勵後進,增添永續光輝。
金城鎮的石雕文化景觀公園臨近金門水產試驗所,園區內的雕塑作品旨在表功頌德,以及表現景觀裝飾或是藝術家思想情感,成為獨立的審美品,把寬廣宏偉的作品,以其體碩大、氣勢強的特性,配合環境條件,展示陳列於戶外,成為有戶外美術館的功能,又兼具公園的特色。
另,石雕文化景觀公園園區內設置的「進士牆」、「博士壁」,將自宋代以來中舉進榜的先賢及民國以來取得博士學位的金門子弟題刻於上,用以激勵後進奮發向上,彰顯金門文、武教育的成功,並為地靈人傑的海上仙島增添歷史光輝。
金門縣面積僅一百五十餘平方公里,自古以來是人文薈萃的島嶼。金門的歷史肇始於晉朝五胡亂華時代,迄今已歷一千七百餘年,其深厚的歷史文化,保存極多的文化遺蹟。在古時的科舉時代考上舉人、進士才能晉匾,但至現代已轉變成取得博士學位或晉升將軍就可晉匾。至今,金門地區宗祠家廟仍保有晉匾風俗習慣。
此外,在「進士牆博士壁將軍碑」一文作者楊清國寫到:金門原是一處荒涼偏僻的海島,人民生活困苦,教育落後。自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於紹興二十三年,擔任福建同安主簿後,相傳於五年任內,曾二度蒞金巡視,指示首設燕南書院(今古區之太文山)講學,教化金門子民。從此,金門民眾受朱子教化,家弦戶誦,采風島上,以禮導民,因而科甲聯登,文風鼎盛,人才輩出,遂有「海濱鄒魯」之譽,以魯人孔子,鄒人孟子之家鄉,讚譽海島金門的文教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