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烈嶼南山頭四營區據點隆重開幕

  【本報訊】在上岐國小大鼓隊的熱場下,載滿離島鄉親熱烈期待的烈嶼南山頭四營區據點,歷經2年斥資新台幣1379餘萬元整修活化後,昨日隆重剪綵開幕,昔日曾駐守南山頭的劉御營長及據點指揮官劉文哲排長,也以貴賓身分回到當年96台海危機、兩岸關係日趨緊張、肅殺氛圍濃烈的衛戍據點,穿過時光隧道,引領大家進入當年情境,並聆聽2、30年前這一段往事並不如煙,但卻已快被淡忘的歷史。

  位於金門烈嶼鄉最南端的南山頭區域,早期為軍方駐守烈嶼南端海岸重要據點之一。約興建於民國60年代。腹地面積約為0.4公頃,與對岸的復興嶼相距約300公尺。地下坑道橫向最長約120公尺,縱向最長約70公尺,深度多達3層,坑道動線與結構均為金門少見。早期並負責協助復興嶼之補給任務。左側橋樑為昔日入口,便橋底部為木條搭建,於戰時可依需求隨時拆除避免敵軍侵襲。

  包括省府秘書長翁明志、縣議會議長洪麗萍、縣議員洪鴻斌、縣府參議許寬、文化局長呂坤和、烈嶼鄉長洪成發、烈嶼鄉代會主席洪若珊、副主席洪燕玉及多位地區文史工作者昨均到場見證軍事據點的活化和再利用,也為活絡戰地觀光加油打氣。

  金管處處長謝偉松表示,南山頭據點戰略地位重要,據點配置火力乃特別因應當時戰略需求,建有地下五七戰防砲砲堡2座、地下射口碉堡7座、指揮所1座。民國85年曾經增設40榴彈砲,地面並保留有兩處迫砲陣地,其空間設計規劃,除修復原本軍事空間之外,也協調國軍重新安置一座57戰防砲於原本的砲堡之中,讓軍事空間感受更加完整。另結合據點本身坑道的環境特色,首次規劃於各坑道碉堡等空間採密室逃脫遊戲體驗,提供親子及民眾多元趣味的行程。

  縣議會議長洪麗萍應邀致詞表示,營區活化及碉堡藝術一直是金門很重要的戰地資源,烈嶼是她的家鄉,希望後續能獲得中央更多資源的挹注,讓這個很好的慢活環境,藉著營區的活化再利用而變得更美好。

  省府秘書長翁明志則代表省主席張景森表達對營區活化的祝福之意,他同時表示,軍事遺跡是因應戰爭需要的產物,國家公園對地方的限制過去久為鄉親所詬病,但他仍不得不肯定國家公園這段期間對於戰地史蹟維護的努力,不僅修舊如舊,也保留了當年這些「鬼斧神工」建築的原汁原味,即便這些遺跡曾是時代的傷痛,更是暗黑歷史的一面,但戰爭早已遠去,和平也已到來,透過營區的活化,世人看到的是戰爭的無情,和平的可貴和生命的無價,也充滿教育的意義。

  代表縣府出席的參議許寬,除了轉達縣長陳福海的祝福,他也代表縣長感謝兩位戍衛前線軍官重返戰地的用心,尤其在國家公園的努力和全體鄉親的支持下,營區活化愈見精緻與對味,大家懷抱感恩惜福之心,珍惜對土地的開發與利用,而誠如陳縣長所說的,「這是金門人該做的」。迎向2018,他更代表陳福海縣長祝願大家一路發,也希望「大家一起走,就能到;大家一起做,必能成;大家一起拚,才能贏。」

  30年前駐守南山頭,應邀重返陣地的營長劉御回憶指出,當年有挖不完,一直沉入海沙裡的反登陸「軌條砦」,還有走不完的夜行軍和做不完的工事,身體受了很多苦痛,但官兵都練就一身好體格,而戰地就是戰地,雖然有人說過,戰爭的本質是仁愛、慈祥的,手段卻絕對是悲慘的,這方土地曾染紅了鮮血,卻也留下官兵勞苦功高、可歌可泣難以忘懷的記憶。這趟金門行,他特別要感謝金管處綠、美化做得很好,給他的感受就是訝異!

  1995年11月至1996年7月以義務役預官身分在南山頭當據點指揮官的劉文哲,也穿上當年他任排長的陸軍「大迷彩」戎裝。他表示,這座據點就蓋在玄武岩的懸崖上,地勢十分險峻、美麗,當年服役日子雖然苦悶,但因據點面對遼闊的大海,讓人彷彿置身世外桃源。

  劉文哲還回憶說,1996年台海危機時,兩岸局勢空前緊張,平常戰士挖散兵坑,總是隨便鏟兩下就了事,但在這個當口,卻個個挖得深深的,戰士們扛著彈藥箱跑來跑去,就像戰爭片的情境一樣。他可以保證當時軍心穩定,官兵都願意為保衛自由、鄉土和生活制度一戰,「打就打,沒甚麼好怕的!」

  謝偉松同時表示,烈嶼南山頭四營區因為坑道系統複雜,各砲堡的位置層層分佈,若干段落之坑道較為陡峭,為安全起見,入內體驗與參觀採預約方式,這也是金門軍事營區活化利用的一個新的經營模式,在保存營區原有樣貌並兼顧遊憩安全的考量下,有意參與活動者須於參觀3天前採團體報名,每隊參加人數為2-6人,歡迎大家一起來挑戰。預約諮詢電話:(082)36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