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門百合將成可食用花卉!金門縣農業試驗所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張正教授合作,以五年的時間,進行金門原生百合的保種繁殖及農業利用性評估,終於在上個月底的鱗莖官能品評結果中,有了良好而令人振奮的成果,經保種繁殖的金門百合鱗莖未來將開發成可食用花卉,為金門農業開創新機!
金門農試所表示,此次的選種工作共選出黃白色以及討喜的粉紅色兩種顏色,有鱗片排列緊密的球形鱗莖、鱗片細長的長型鱗莖、鱗片肥厚的肉質鱗莖,細看之下每一顆鱗莖皆有所不同、有令人目不暇給的顏色及造形,顯示金門原生百合具有相當大遺傳歧異度及多樣性,也造就了選拔出具有農業利用性品種的無限可能。
金門農試所指出,該所在張正教授指導下,結合農試所十位同仁進行金門原生百合鱗基官能品評測試,經鱗莖外表形的篩選評估結果,選出外型美觀而大粒的鱗莖三十顆,進行苦味及風味口感的官能品評,選拔出適口性好而風味口感佳的鱗莖五顆,這五顆經五年心血培育,從一萬五千株金門原生百合種子苗中選拔出的可食用的百合,將會繼續進行繁殖、栽培及育種改良,創造並開拓出以「金門百合」為品牌的食用百合品種為長遠目標。
農試所所長李廣榮說明,透過中興大學研究團隊的調查,金門原生百合具有高度變異性。舉例而言,一般常見的百合花高約一百公分,單一植株約一至兩朵。而研究團隊在太武山區域曾發現有花高兩公尺多,且單一植株有六至七朵的個體的原生百合。
金門原生百合有別於台灣常見的鐵砲百合及台灣百合,其較像大陸的野百合。目前分佈範圍和數量不明,經研究團隊的探查結果,以太武山區為主,而在普通見於各村里內所栽植的百合則屬外來種。過去的研究發現,金門原生百合還有淡紫色、淡粉紅色、淡綠色、有條紋、無條紋、有特殊香味等多樣性的植株出現。未來農試所將選定特定品系,透過無性繁殖方式,保留種源特性,並達到擴大種植目的。
李廣榮強調,金門原生百合外型高雅亮麗,除可做為插花的花材外,球莖鱗片更有藥用及食用價值。不過,近年因環境破壞及人為摘除,野外數量逐年下降。在經過選出育苗後,未來金門原生百合將成為金門代表性的花卉,更可為金門農業開創不一樣的市場與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