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岸之河:洛夫再回金門 9/16文化局講座

 【本報訊】在823砲戰走過一甲子的氛圍裡,當年兩岸冷戰砲擊,在太武山武揚坑道寫下《石室之死亡》的「一代詩魔」洛夫,9月將再回金門。

在砲火中寫下《石室之死亡》長詩成名作的詩人洛夫9月將再回金門,9月16日上午他將在文化局講座「洛夫的無岸之河:從長詩《石室之死亡》到《漂木》的兩個創作時空」。(金門文藝雜誌提供)(JPG)

 「洛夫的無岸之河:從長詩《石室之死亡》到《漂木》的兩個創作時空」,「詩魔」洛夫應金門文化局邀請即將再回到曾軍旅的金門,以此為題,進行文化、文學講座,並播放文學大師電影系列《無岸之河》洛夫紀錄片,機遇難得,歡迎愛好文學的鄉親自由入座,共享詩、文學的美好盛宴。

 台灣國家文藝獎及大陸首屆李白詩歌獎得主洛夫,旅居加拿大溫哥華二十載後,今夏已回流回台灣,接受金門文化局的邀請,將舉行文學講座,並出席作家牧羊女(楊筑君)的《海邊的風》新書發表會。

 這場講座詩人的金門籍夫人陳瓊芳及退休國文教師盧翠芳也將參與對話,時間在2017年9月16日星期六上午10時至12時,地點在金門文化局3樓視聽室(前50名報到者,贈洛夫新版《石室之死亡》一本)。

 講座結束後,當日下午4點,洛夫及隨行作家將再轉往歐厝村54號,作家、《金門文藝》總編輯張姿慧返鄉經營的「天井的月光」古厝民宿,赴約牧羊女由金門文化局補助出版的《海邊的風》散文集新書發表會,共享文學下午茶,亦歡迎鄉親、文友、讀友自由參與。

 與金門有深厚、綿密土地、文學情感的金門女婿洛夫,多次回到金門,曾在金門高中、金門大學及瓊林怡榖堂等舉辦講座,所創作《酒鄉之歌》、《再回金門》等禮讚浯島詩作,並鏤刻成詩碑立在金酒文化園區及金門大學校園。

 洛夫文學講座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金門燕南書院,金門文藝雜誌,金門旅外藝文學會及金門歐厝54號「天井的月光」古厝民宿共同參與協辦。

 講座內容包括:
 一、《無岸之河》:石室與漂木的遇合/播放以洛夫為主角的文學大師電影系列《他們在島嶼寫作:無岸之河》紀錄片精華版,以詩作段落引出洛夫的詩與人生,詩的出發點是《石室之死亡》所創造的「超現實主義」,詩的落點是《漂木》漂流而出的「天涯美學」。

 二、《石室之死亡》:用火寫詩的年代/《石室之死亡》中戰爭的島,潮起潮落,終究奏起了和平的樂章;半世紀後,洛夫〈再回金門〉,已是「開酒瓶的聲音/畢竟比扣板機的聲音好聽」。而重回《石室之死亡》戰火舊時地金門,再折返天堂之城溫哥華,此時的洛夫,再次醞釀了一首長詩。

 三、《漂木》:漂泊而出的天涯美學/人類進入千禧年的公元2000年,72歲的洛夫花了一年的時間,在溫哥華寫就了繼《石室之死亡》後的另一部長詩《漂木》,3000多行,被視為中國新詩史上最長的一首詩,洛夫則將這首詩視為自己心靈的史詩,也是「天涯美學」的形塑。

 四、漂泊與流放:精神之鄉的追尋/《漂木》長詩出版,透過「漂木」、「鮭」、「浮瓶」、「廢墟」等多層意象的組合書寫,此時的他,已是「宇宙遊子」、「天涯的漂泊者」,詩中詮釋的是人生、形上思維、生命關照、美學觀念以及宗教情懷,而洛夫整體要傳達的是 「生命的無常和宿命的無奈」,要創造的是他獨有的「漂泊的天涯美學」。

 洛夫是現代著名詩人,享「詩魔」之譽。1928年生於湖南省衡陽,1949年軍旅來台,曾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並受聘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華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山西中北大學等大學客座教授。1954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歷任總編輯多年。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等文,並收入各種大型詩選,包括《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

 洛夫曾軍旅金門,兩岸冷戰炮擊下的時空,1959年在太武山武揚坑道寫下600行長詩成名作《石室之死亡》,並與金門東洲女子陳瓊芳譜下戰地姻緣。1996年後客居加拿大又創作出震驚詩壇的3200行長詩《漂木》。著有《石室之死亡》、《西貢詩鈔》、《無岸之河》、《魔歌》、《血的再版》、《漂木》等詩作的洛夫,詩成就享譽兩岸及世界,曾榮獲台灣的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及大陸首屆李白詩歌獎等,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國立金門大學並以其詩作《再回金門》作為校園詩碑永久典藏。2016年,洛夫回流台灣前夕,溫哥華中華文化藝術基金會與SFU(西蒙菲莎大學)共同合作,8月6日在SFU傳媒學院盛大召開「漂木跨文化論壇」,論壇中,洛夫透露,回流台灣後規劃定居金門,兩岸詩界亦醞釀在金門推動構建「洛夫文學館」,盼能大量保存洛夫的著作、手稿、書法作品、影像等創作史料,並作為洛夫住宿、講學、活動空間,未來將是世界文壇聚焦金門文學的一大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