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依據統計,花蓮縣每天共約有三百到四百人次急診傷患,但全縣僅有卅四位急診專科醫師,其中北區的花蓮慈濟醫院十二位、部立花蓮醫院四位、門諾六位,花蓮縣的急診病傷患有八成都集中往北區;這三家醫院共廿二位急診專科醫師,如果採三班制、再加一例一休,值班的急診專科醫師慈濟僅四人、門諾二人、 花蓮醫院一點三人,這七點三位醫師值班八小時中,每人得看十五至廿人次以上急診傷患,甚至更多。
慈濟、門諾和花醫 都不足額
依照台灣急診管理學會的研究,急診專科醫師,醫學中心至少需卅人,區域醫院需至少需十二人,看此數據,慈濟、門諾、花醫的人數不足的情況相當嚴重。在急診人數與醫師人數比較下,不僅是醫師負荷過重,且最重要的是的傷患急診的品質容易變粗糙之虞,容易發生誤診的醫療糾紛,對病人、醫師都不利。如果人手一旦不足,而濫竽充數投入急診行列,對傷患更具危險性。
在醫界實務上上,許多醫院其他科醫師雖多,但其他科醫師不願意到急診室工作,因為急診需要的是不分科運作,與各專科訓練不同,再加上若是支援性質,常是白天上班、晚上值班,無法兼顧。
急診壓力大 專科醫師漸退場
醫界指出,急診工作環境不佳,壓力大,要值夜班,造成原先在急診工作的專科醫師逐漸退場,年輕的其他專科醫師又缺乏急診訓練,所以其他專科醫師不願意到急診工作,也造成急診專科醫師超量在工作。急診人力問題亟需尋找解決方式,如何建立完整有效率的急診醫療團隊,提供充足的中層醫療人員已是燃眉之急。
假日或夜間 眼耳鼻喉科無處可看病
羅東博愛醫院急診醫學科胡勝川在醫學期刊發表文章說,到假日或夜間,轄區內民眾如發生了眼科或耳鼻喉科的問題,就沒有地方可以看病,雖然轄區內責任醫院也有寥寥可數的眼科或耳鼻喉科專科醫師,他們之中有的於簽約時就直接向院方表明不看急診,有的雖同意看急診但不可能每天都值班,因醫師人數少故有時會有開天窗的時候,造成民眾無處就醫的情形。
大多數急診醫師的訓練過程都忽略了眼科和耳鼻喉科的急症訓練,以致於大多數急診醫師於碰到這類病人時都心虛的不敢碰,深怕惹上醫療糾紛,於是大多會選擇會診該科專科醫師,造成之後一連串無窮盡的困擾。有的醫師被會診後也不來急診看病人,急診醫師無奈之下只好將病人轉到別的醫院,甚至轉到別的縣市。
台灣急診管理學會指出,全國急診醫學專科醫師已有一二四七名,為何還不足?這個問題需要有一個客觀的數據來分析才能解題。若以一名急診專科醫師每年看診五千病人,去年以急診量六百五十萬人次計,約需一千三百名專任醫師,但這是以每一家急診每月病人數都大於二千人次以上,得到的數字。
但全國約有四百五十家醫院,只有一半約二百卅家醫院有提供廿四小時急診服務,預估每月看診二千人次以上的約只有六十家,所以估計有 一百七十家每月看診量小於二千人次,這些急診最少需五位專職醫師,共需八百五十名醫師。其他每月看診超過二千人次的,約有四十家區域級醫院,需四百八十名專職醫師(每院預估需十二名)。
廿家家醫學中心因有教學研究任務估計約需六百名專職醫師(每院預估需卅名,不含住院醫師),所以共需一千九百卅名專職醫師(以上數字皆是估算值,需要學會作更大規模調查)。
全國急診專科醫師 至少不足千人
但這是用每月值班一百八十小時計算,我們認為應該一百五十小時較合理,換算起來需二千三百十六名急診專職醫師,這樣已經有一千名的差距。
並非所有的急診專科醫師都在急診第一線工作,根據台灣急診醫學會的統計結果顯示,歷年來取得專科醫師的人數為 一二四七人,執業登記為急診醫學科的有一○一四人(八十一%),在醫院執業的有一一○七 人(八九%)。
但估計僅有約八百至九百名是實際從事第一線急診工作,其他的急診值班都要由其他專科醫師負責,但其他專科醫師到急診工作的意願並不高,這也是全國急診值班醫師不足之原因(此時的差距更可能達到一千四百名,供需嚴重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