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蚊猖獗 花蓮市加強環境消毒工作

  【本報訊】受到暖冬影響,應在夏季才出沒的小黑蚊已經開始肆虐,花蓮市公所在今年三月起,加強清溝及環境清淨消毒的工作,由於小黑蚊太過猖獗,花蓮市長魏嘉賢表示,清潔隊現階段人力不足,市公所已規劃以開口契約專責處理,全面投入防治工作,同時也籲請花蓮市民全力配合,將生活周邊環境清理,杜絕小黑蚊的孳生源。

  在花蓮,占多數人都有被小黑蚊叮咬的經驗,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黑蚊讓許多民眾、遊客都感到「心驚驚」。今年受到暖冬影響,小黑蚊提前出沒,且相當張狂,不僅花蓮人被叮咬,來到花蓮觀光的遊客也不堪其擾,手臂上密密麻麻的叮咬處,讓人觸目驚心,小黑蚊已成為打擊花蓮觀光的殺手。

  花蓮市公所今年三月起執行排水清溝及環境清淨消毒作業,在各里巡迴執行,針對排水溝、人孔蓋、排水渠道、閒置空屋、樹叢等執行消毒工作,同時也透過里長向里民加強宣導防治小黑蚊的要點,提醒花蓮鄉親,髒亂環境為病媒孳生的溫床,唯有消除髒亂及改善環境衛生,才能防止小黑蚊與病媒蚊的孳生。

  魏嘉賢市長指出,由於小黑蚊太過猖獗,現階段清潔隊排定清溝消毒的行程,無多餘人力可機動性對小黑蚊孳生較嚴重的區域做防治,因此將以開口契約專責處理,包括進入校園或公園及社區執行全面消毒防治工作。

  小黑蚊本名為「台灣鋏蠓」,屬於蠓科而非蚊科,在台灣主要分布於東部、中部及南部地區,被叮咬後每個人反應程度不同,症狀輕者紅腫發癢,嚴重可能引發過敏。

  由於潮濕是小黑蚊孳生的主要環境因子,魏嘉賢市長表示,小黑蚊會在青苔上產卵,幼蟲也以其中的藍綠藻,當做食物來源,因此環境清潔成為小黑蚊防治相當重要的一環,包括清除雜草、青苔、拆除不必要的棚架、讓土壤保持乾燥等,都可以減少幼蟲存活的機會及成蟲產卵處所。

  此外,每年四至五月、七至十月是小黑蚊密度高峰期,小黑蚊吸血行動在上午十一點至下午四點為高峰,其習性低飛,飛行高度通常在一公尺以下,最喜叮咬小腿、腳、手背、手肘等部位。

  會叮咬吸人血的是雌成蟲,魏嘉賢市長指出,小黑蚊吸血後二至三天即可產卵,飽食血液的雌蟲平均約產30至40粒卵,每一成蟲最多可產65粒卵,唯有截斷血源,讓這種嗜血蟲無血可吸、無卵可下,長袖、長褲就是最好的防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