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市海是生活節─海事集活動落幕

  【本報訊】海是生活節─海事集日前於花蓮市北濱公園舉辦。海事集現場糾集30個海洋友善攤位,提供食、衣、住、行、育、樂各種生活用品服務讓民眾選購,也有公民倡議的NGO攤位以「攤主大聲公」向民眾宣傳環保理念,期許參與民眾開始踐行環境友善的生活模式。市集也邀請多位金曲歌手前來演唱,每位歌手都帶著自己的海洋故事與大家分享,訴說他們和花東海岸的淵源。

     由花蓮市公所發起的「海是生活節」至今已連續舉辦二年,其以環保倡議及海洋文化為核心,舉辦系列講座、小旅行及「海事集」活動,以此提醒市民我們生活在一個海洋環繞的城市,親海的生活有更豐富的內涵等待我們去發掘,但海洋環境的脆弱也當時刻警戒在心,民眾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改善自己的習慣,減少海洋負擔,讓海洋資源能夠永續利用。

     今年海是生活節以「食魚教育」為主軸,從五月起就與花蓮市內多家獨立書店合作辦理7場「找鱻─食魚小學堂」及1場「鱻䲜小旅行」,分別從理論與實地踏查訴說海鮮「從產地到餐桌」的故事及其相關議題。而作為壓軸的「海事集」,則邀請數十攤海洋友善攤主來擺攤,販賣各種海洋發想的創作及產品。為合乎海是生活節的環保精神,市集的場地布置秉持一貫「廢物重生」的原則規劃,商品也盡量以無包裝的方式裸賣,民眾在主辦單位的提醒下攜帶自己的環保餐具及購物袋來逛街選購。現場還有民生社區提供餐具租賃服務,以貫徹避免一次性餐具的市集理念。

     配合「食魚教育」的年度主軸,今年海事集邀請的攤商都必須與「海」跟「魚」有關,許多攤位主人特地為市集開發限量產品,例如「粿婦」之「偽魚醬沾沾薑黃餅」、泥巴咖啡的「虎鯨巧克力貝果」。「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在「島航計畫」中特地從台灣各地沿海收集最「現地」的海水回來,製作「微粒餅乾」和「海廢甜湯」考驗大家的勇氣與環保意識。「旅食盒子」則以部落特有的米釀搭配果汁調製微醺飲品,這次他們為市集帶來「太平洋的藍」,好奇民眾不妨一探究竟這是什麼樣的配方!吃食飲品之外,「月桃戲」用精湛的手工編織技術把月桃葉變成了各種魚盤席墊;「自然禮讚」也撿拾花東寶石模擬大自然靈光創作出「聽海項鍊」系列。

     市集裡除了豐富多樣的攤販,主辦單位也安排「鬼頭刀創意料理大賽」節目,共有六組來自台灣各地的參賽者上台展現刀工廚藝,把黑潮特產的鬼頭刀化為創意料理。選用鬼頭刀做為比賽題目,是因為鬼頭刀屬洄游魚類,生產週期短,以花東地區而言,是屬於可食、對海洋資源永續較為友善的魚種。今年「海是生活節」講食魚教育,用講座、旅行及市集活動來帶領市民認識海鮮背後的知識脈絡,含括了產地到餐桌的每個環節,市民不妨從今晚餐桌上的魚開始詢問探究,了解魚背後的海,以及更廣大的地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