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復興部落透過農村再生注入生態旅遊

 【本報訊】水保局花蓮分局長陳淑媛表示,感謝民國一○○年東華大學教授李光中引介,分局認識部落,透過農村再生陪伴社區已逾十年,除為人口老化的社區注入生態旅遊,並加強公共設施改善,讓出外年輕人,重新看見社區希望。
 復興部落提出要在祖先的土地上種水稻,由於環境也適合山林、水道、農田與聚落的複合式地景,發展里山倡議。她提到,為實現里山精神,一○五年在李光中老師積極投入下,並經官學跨域合作,及花蓮林管處大力支持下,分局在林班地進行引水設施,完成水梯田引水工程,很高興今年看到,睽違二十年的水梯稻田復育成功,稻榖也完成收割。
 去年與部落討論,大家希望梯田復育耕作,但沒有水源。花蓮分局秘書宋有鍊說,水源「加塱溪」,距離梯田九百公尺,必須引流到以前的灌溉系統,但有近二百公尺的水路不通,分局施作浮橋與道路邊坡穩定等工程,導入水源並穩定流入灌溉系統。
 經一八○天的施作,克服道路狹窄等問題後,總算將水源引進原灌溉系統。他說,全部水梯田面積約有八公頃,復育耕作約有二分地;由於水源乾淨,生產的稻米非常優質,部落族人共同耕作收割,也會共享辛苦的成果。
 花蓮區農改場長范美玲也說,水保局把灌溉設施完成後,阿公阿嬤才可以重新耕作,這裡風景很美,長輩很可愛,但他們年紀真的很大,無力收割,公部門都很願意進來服務,豐收的日子,水保陳淑媛分局長還親自準備割稻飯,讓大家享用,真的非常感動。
 范美玲在現場發現,近二分的水梯田 ,二十年後復耕 ,土地有機質非常豐富,多樣生物保持的非常完整 ,有長腳蛛、狼蛛、橙瓢蟲等,都是捕食害蟲的天敵。她說,山區農田非常肥沃,適合有機種植。
 另林務局紀有亭課長也說明,這是農委會在花蓮跨域合作進行「森川里海│多元夥伴關係短中長程計畫」,將失去的梯田重新恢復,也可當成台灣里山倡議重要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