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龍眉批~臺灣“老兵”的故事

 

緣  起:

  臺灣推理作家協會邀請大陸懸疑作家代表團訪問臺灣,團員中有位來自北京作家協會作家呂高排先生回到北京,在“好人雷鋒”專刊中發表「台灣行」系列文章,其中“老兵”一文,雖有少部份偏離史實,但總的來說,足以讓兩岸有血性的知識份子閱後感慨萬千。

原文如下:

  過花蓮縣的一個小鎮,轎車緩緩地慢下來。珊珊取出一張紙巾,將車窗玻璃擦拭乾淨。這裡是榮民所,國民黨老兵生活的地方。一群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坐在門口曬太陽。珊珊輕輕揮了下手,我也跟著揮手。原本安詳的老人,突然躁動起來。他們盡可能將佝僂的身子站直,蹣跚著向轎車靠近;他們用力地揮動著手臂,滄桑的臉上寫滿愉悅。

  我被這些老人的舉動驚呆了。“這是世界上最可憐的一群人。”珊珊說,1949年,一艘戰船將這些老兵載過海峽時,他們還是一群青春年少、意氣風發、懵懵懂懂的年輕人。他們中的大多數,剛剛從抗日戰場上回來。他們在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解救四萬萬同胞”的宣傳鼓動中,在與世隔絕的軍營裡,渾渾噩噩地做著“戰鬥準備”。多少年過去了,他們終於發現,政治家的“諄諄教誨”與現實世界有著天壤之別。反攻大陸,成為一個永遠的笑話。

  在強大的內外壓力下,這些曾經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的老兵被“精兵簡政”,流放到社會自謀生路。兩岸“三通”,他們終於回到了故土,卻發現,自己的一切,都已經不復存在。沒有了家,沒有了親人,他們只能又回到台灣。年輕時,蔣介石怕他們沉浸在卿卿我我中喪失了戰鬥意志,嚴禁結婚;年紀大了,沒有一位原住女子願意嫁給又窮又老的他們。到了民進黨上台,陳水扁聲嘶力竭:“你們滾回大陸去,這裡不是你們的家,這裡不需要你們!”

  哪裡是我家?老兵成為格格不入“非我族類”的外來者,他們懷著鄉愁,夾雜著失落、苦悶、氣憤,在失去勞動力後,只剩下風燭殘年。國民黨將他們安置在榮民所裡,孤苦地度過餘生。他們把大陸來的所有人,都當成自己的骨肉親人,輕輕招手,微微一笑,對他們而言都是莫大的安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聽完老兵的故事,我的眼淚止不住流下來。我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安寧裡,有他們流過的鮮血。示意珊珊將車子停下來,我拉開車門,大步奔向老人。我想,他們之中,一定有我、或者我的朋友失散的親人……。

老龍眉批:

  臺灣有句諺語:「吃果子,拜樹頭。」站在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立場,應該深切省思並感念當年若不是蔣介石領導這些“老兵”拋頭顱,灑熱血,堅守臺灣,抵抗毛澤東領導的共軍「血洗臺灣」,臺灣根本就不可能有創造「經濟奇蹟」的機會;再者,也不可能有後來的鄧小平「學習臺灣」,主張「改革開放」政策,讓大陸走出「文化大革命」,進而造就今日大陸的榮景。

  這是時代悲劇,兩岸中國人都應該覺醒,政客為了個人與黨派的政治利益,可以昧著良心,不擇手段,操弄民粹,傷害兩岸手足之情,但我們不應該忘記這群“老兵”為了臺灣,乃至為了大陸同胞拼搏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應該要團結起來,共同為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