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講師、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宗昊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發表一篇專文《蔡英文執政下的雙重困境與展望》指出:“面對台灣發展的困境,這一方面是台灣人民的共業,畢竟用多數選票把蔡英文送上執政之路的正是台灣人民自己;但同時也存在轉機,許多人逐漸認清蔡當局的本質,在‘團結’、‘改革’、‘尊嚴’、...等華麗詞藻的包裝下,其實是執政無能、只關注一黨之私的群體,新的覺醒可望在台灣人民之中逐漸發酵。”文章內容如下:
從5月20日蔡英文上台迄今已五個月了,雖然從1月16日當選以來,歷經了四個月的超長準備期才上台,但蔡當局一路走來跌跌撞撞,並不順遂。民眾對蔡當局的新鮮感很快就消磨殆盡,民調雖然談不上“雪崩式下跌”,但也很快從之前的高人氣回到正常的水準。俗話說:“從小看大”。雖然五個月尚不到她四年任期的八分之一,且政治人物有主動調整的可能性,但蔡英文的執政困境已明確浮現,在可預見的未來似乎也不存在著改變的動力。如果照目前的路徑繼續下去,台灣的前途讓人難以樂觀。
外部困境:兩岸關係不佳
蔡英文上台以來始終不願接受“九二共識”,讓兩岸關係陷入低盪。雖然大陸方面目前尚保持容忍克制,讓蔡當局繼續寫著“未完成的答卷”,但這樣的態勢能持續多久仍未可知,且主動權也不在台灣手上。兩岸關係不佳,對台灣的方方面面都造成重大影響。
首當其衝的,就是台海和平的問題。在之前的馬英九時期,兩岸雖然尚未簽署“和平協議”,但在“九二共識”的紐帶聯繫下,兩岸關係親善友好,甚至雙方領導人都已會面,這就讓兩岸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進入蔡英文時期,遲遲不願承認“九二共識”,民、共雙方長期以來又缺乏互信,已經讓台海的緊張局勢升至八年來的新高。
七月份發生的台灣“金江艦”飛彈誤射事件,大陸方面保持高度克制,並未將事端擴大,同意這是誤射而非故意挑釁,這已經釋出很大的善意了。試想,類似的烏龍事件如果再度發生,在兩岸關係低盪的局面下將極端危險,甚至可能引爆沒有人樂見的武裝衝突。
在經濟方面,隨著兩岸關係走低,也逐步對台灣加大了衝擊力度。台灣是外向型經濟體,貿易是台灣的經濟命脈。近年來,大陸已成台灣最大的出口地,同時也是最大的進口地,台灣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很高,並由大陸賺取了高額的貿易順差。攸關台灣貿易前景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服貿)、“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貨貿),因兩岸欠缺共同的政治基礎,眼看將長期擱置了。短期內好像對台灣的影響有限,但身處在競爭激烈、不進則退的全球經貿環境中,對台灣的長期衝擊將是十分巨大的。
雪上加霜的是,許多綠營政客與島內民眾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兩岸關係不佳將對台灣經濟帶來的嚴峻情勢。就以近期引起島內熱議的陸客來台和觀光業為例,來台陸客人數持續減少,部分政客與民眾認為只要更多吸引別國的觀光客就可彌補損失,這往往低估了這一趨勢的影響。先不談各國的觀光客的種種區別,單就一點就可看出陸客群體的特殊性-購買力。
只要到過台北士林夜市的“康是美”、“屈臣氏”等藥妝店,就可輕易見識到陸客群體旺盛的購買力,結帳櫃台前大排長龍,購物籃中裝著滿滿的商品,這些藥妝店的店面規模更從一般常見的1-2層樓,直接擴充至3-4層樓,方能有效應對陸客的需求。試想,來自歐、美、日等地的觀光客會如陸客般在台大規模採購嗎?如果不是情勢嚴峻,蔡當局的“政務委員”張景森會跳出來說“陸客是我們最需要交的朋友”,而蔡當局會願意拿出三百億台幣救觀光嗎?
受到衝擊的不只是經濟,台灣的對外關係也成為重災區。蔡英文上台後所倡導的“踏實外交”,其實只是新瓶裝舊酒,實質作為和以往並無不同。在當前兩岸關係不佳的前提下,台灣要爭取“國際空間”註定是事倍功半的。
就近期和台灣有所互動的“友邦”而言,一來對台灣的實質重要性都不大,象徵的成分居多;二來還能維持多久也是問題,恐怕其中的大部分,都對和大陸發展外交關係很感興趣。蔡英文在“雙十講話”中也坦承,參與國際組織的路並不好走。在馬英九時期逐漸打開的大門現在又紛紛關閉,這一切完全是蔡當局的策略失誤所致,畢竟台北通往世界的捷徑是先經過北京。
另方面,蔡當局寄望台灣和歐、美、日等發達地區的關係有實質的成長,同時還大肆鼓吹所謂的“新南向政策”。有關前者,恐怕蔡當局一廂情願的成分居多。就拿日本來說,為了和安倍政府攜手抗中,蔡當局甚至委曲求全,對日方宣稱沖之鳥礁是島不是礁,沒有提出抗議,但卻是真心換絕情,日本對於逮捕進入其經濟海域的台灣漁船可不手軟,直接打臉蔡當局的善意。
至於“新南向政策”,又是另一座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大陸和東南亞國家聯盟的關係之深舉世皆知,從最早的“東盟10+1”(東盟十國加中國),到後來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東盟10+6”),大陸都是其中不變的要角。台灣想要前進東南亞,如果不先改善兩岸關係,可能嗎?仍是老話一句,台北通向東南亞的捷徑仍是先經過北京。
由此可見,兩岸關係不只是台灣與大陸間的互動而已,會衍生出廣泛的效應,對台灣產生方方面面的影響。蔡當局不願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難有起色,連帶也惡化了台灣在各方面的處境,這構成了蔡英文執政的外部困境。
內部困境:社會對立升高
除了兩岸關係不佳的外部困境之外,蔡英文上台以來最耀眼的“政績”,首推“轉型正義”的啟動,具體落實在清算國民黨黨產,以及在即將到來的年金改革中對軍公教群體磨刀霍霍。這些作為非但無助於團結島內、推進改革,反而推高了社會中各群體間的對立態勢。
蔡英文上台僅兩個月,綠營佔多數的台灣立法部門就在7月25日火速通過了“不當黨產處理條例”,一個月後的8月31日就成立了執行機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非常有效率地吹響清算政敵的號角。法條內容和委員會的作為處處充滿著爭議,例如整部法律幾乎是衝著國民黨一黨而來,這違反了禁止“個案立法”的法律原則。條例中規定,除了黨員繳交之黨費、政治獻金、政黨補助金及相關孳息,其餘都將“推定”為“不當黨產”。正式的法律竟然能用想當然爾的方式,藉由“推定”他人財產的“不當”而予以剝奪,真讓人眼界大開。
條例也授權委員會可以越過法院,直接凍結有嫌疑的不當黨產;委員會也非常敢做敢為,在9月22日就凍結國民黨銀行帳戶,並要求銀行止付國民黨開立的支票,讓國民黨面臨發不出工作人員薪水的窘境。一連串的措施,對國民黨的打擊可謂刀刀見骨,展現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堅決,連裝斯文的表面功夫都直接省略了。
一方面,對國民黨的打擊正有序進行,另方面,在年金改革中,清算被視為長期支持國民黨的軍公教群體則正在醞釀。以往由於國民黨長期執政,受雇於政府的軍公教群體和國民黨淵源甚深,儘管直接的連結在2000年因政黨輪替而中斷,但傳統上軍公教群體支持藍營的比率還是較高。
適逢年金改革的壓力迫在眉睫,相關政府基金甚至在蔡英文任內就可能遭逢破產危機,綠營索性將年金改革與轉型正義掛鉤,致力於攻訐軍公教群體,將他們打成需要“被轉型正義”的既得利益者,以爭取對蔡當局和年金改革的支持。這罔顧了軍公教群體提供的是公共服務,而他們之中的大多數願意支持年金改革的事實。正因為不甘被抹黑打壓,在蔡英文上任百日之餘的9月3日,台灣島內由軍、公、教、勞等團體發動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十幾萬人擁上了台北街頭,訴求“反汙名、要尊嚴”。
台灣當前遭逢了多重挑戰,結構性的問題不斷浮上檯面,改革的推動勢在必行。但這些改革都是艱鉅的任務,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才能成功。蔡英文對此心知肚明,所以呼籲“團結”,幾乎就成為她當選後的“主旋律”。在1月16日當選後的國際記者會中提到,“自己有重大的責任去團結台灣”。在5月20日的就職講話中提到,領導人團結的不只是支持者,該團結的是整個台灣,團結是為了改變,並期許打造一個沒有被意識形態綁架的“團結的民主”。在7月17日出席民進黨的代表大會,更直言:“這個社會經不起再一次分裂;改革是為了團結台灣,而不是分裂社會。”
這些話言猶在耳,但聽其言後觀其行,似乎蔡英文所言和蔡當局所行幾乎是不相干的兩碼事,擺明是說一套、做一套。國民黨背後還有廣大的藍營支持群眾,軍公教群體不僅人數眾多,更攸關政府公共服務提供的品質。蔡當局拿這兩者開刀,將急遽升高台灣社會內部群體間的對立,也讓“團結”只淪為一個空洞的口號,這將帶來很壞的示範作用。
也許台灣人民在一開始還會被蔡英文看似誠懇的話語打動,但隨著日子過去,蔡當局言行不一的本質暴露殆盡,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就會蕩然無存。以後遇到什麼利益攸關的問題,民眾將不再相信蔡當局的說帖和立場,更傾向以行動捍衛自身利益。如果說9月3日軍公教群體走上街頭只是小打小鬧,日後將有更多嚴苛的抗爭等著蔡當局,這將增加有效施政的困難度,也容易讓台灣急需推動的改革陷入泥沼、事倍功半。
外有兩岸關係不佳,內有社會對立升高,蔡當局將同時面對內外雙重困境的夾擊。更有甚者,外部困境會和內部困境產生交互作用,進一步壓縮蔡當局的政策空間。如果兩岸關係平穩順暢,台灣不存在安全、經濟、對外關係等面向的隱患,蔡當局就可將全副心力放在優化台灣的內部結構,甚至在大陸的協助下,降低調整的陣痛與困難。
但當前蔡當局不願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陷入低盪,原本可能的助力眼看都將轉變為阻力。社會既有的問題還在惡化,因兩岸關係不佳而衍生的問題又再增加,新老問題糾纏在一塊,交互影響,將使蔡當局備多力分、窮於應付,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說好的政績、承諾的改革,可能最終都如空中樓閣般虛幻。
弔詭的是,兩岸關係不佳和社會對立升高的困境,卻都是蔡當局為了落實“理念”而一手炮製出來的。綠營中多的是政治計算極其精明之士,難道對將陷入的困境及島內反彈的壓力會預測不到嗎?其實不然!蔡當局對此已有明確的對策,因而“有恃無恐”。套用之前馬英九團隊核心成員羅智強的說法,蔡英文的“勝利方程式”就是“解構國民黨”,運用“清算歷史”、“斬斷資源”、“製造分裂”等種種手段,務必將國民黨打趴在地,再站不起來。
如此一來,就算面對民眾的社會抗爭,由於抗議的群體找不到政治上的代理人(國民黨),所以抗爭最多只是短時間的陣痛,撐一撐就過去了,難以對蔡當局構成長期、系統性的壓力。正因如此,即使面對9月3日軍公教群體的大規模示威遊行,民進黨籍的“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也只是不痛不癢的表示,“人民走上街頭表達意見是正常現象”,“吃飯偶爾也要喝個湯嘛!”在接下來的選舉中,就算國民黨提出候選人,其競爭力也因黨產被抄而大幅削弱,將難以匹敵綠營的人選。只要能藉由瓦解國民黨而勝選,就算蔡當局政績不佳、改革無功,那也無關緊要了。
除了在政治上瓦解競爭對手的“必勝之道”外,蔡當局認為就算內外交困的局面也不會動搖其執政,主要還基於對外部局勢的兩點判斷。
首先,美國正在大選,目前看起來希拉里上台的可能性較高。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以及“亞太再平衡”的大戰略正是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時的手筆,再加上希拉里本來對華就比較強硬,較偏鷹派立場。所以蔡當局認為,只要堅持“新四不”原則的第四點-“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不要像陳水扁時期般主動對大陸挑釁,美國將會繼續支持蔡當局。
其次,大陸將在2017年底召開中共的“十九大”,中央領導班子的換屆以及未來的接班問題將是會議的重中之重。因此蔡當局認為,只要不主動挑釁,台灣問題應該不是北京目前優先處理的問題,只要不在兩岸上玩得太過火,大陸應該不會對台灣採取激烈行動。當“十九大”結束,北京將重心再度轉向外部時,美國的新政府已上台一年並完成和內外局勢的磨合,應能持續提供台灣所需的支持。
展望
正是基於對外部局勢的判斷,以及自認為掌握了繼續勝選執政的大絕招,所以蔡當局敢放膽落實“理念”,即使面對兩岸關係不佳、社會對立升高的內外交困局面,也有恃無恐。有些島內外的學者認為,蔡當局上台不到半年就迭遭困境,長此以往,恐怕撐不到四年任期結束就會被趕下台。但根據本文的分析,至少在明年底之前,蔡當局應該不會遭遇危及政權的根本挑戰。
面對台灣發展的困境,這一方面是台灣人民的共業,畢竟用多數選票把蔡英文送上執政之路的正是台灣人民自己;但同時也存在轉機,許多人逐漸認清蔡當局的本質,在“團結”、“改革”、“尊嚴”、...等華麗詞藻的包裝下,其實是執政無能、只關注一黨之私的群體,新的覺醒可望在台灣人民之中逐漸發酵。
另方面,讓蔡當局有恃無恐的“必勝之道”是否真能確保民進黨長期執政,恐怕也未必如此管用。藉由查抄黨產,徹底打擊國民黨,並影響其在未來選舉中的有生戰力,確實是很厲害的一招,但也不應低估藍營中“政治企業家”(politicalentrepreneur)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年輕的一代。
畢竟藍營的支持者還在,並沒有因為之前國民黨敗選而消亡,同時認清蔡當局本質的群眾也在不斷增加,既然選票在那裡,就會有政治企業家想方設法的取得它們。黨產被抄,對國民黨的短期打擊劇烈,但就長遠來看,卻是浴火重生的契機。擺脫了黨產的歷史束縛和選舉窠臼,轉型後的“新國民黨”將更有選舉戰力。對民進黨而言,雖然在短期內有效打擊了對手,但就長期而言,卻培養出了更棘手的敵人,炒作黨產議題是否明智還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