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賢與能、政黨輪替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價值,政黨存在的意義則是為了透過選舉取得政權,以實踐其政治綱領。
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大選以來,中華民國已經歷三次政黨輪替,共產生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四位國家領導人。目前取得完全執政的民進黨,先是在2014年地方選舉中取得多數縣市執政地位,又在2016年的立委及總統大選接連獲得大勝。
近年來,民進黨能在大小選舉中無往不利,除了原先執政的國民黨表現欠佳外,有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民進黨的政治宣傳往往較能引起選民共鳴,相信不少選民也因為這個原因而選擇民進黨。
蔡英文總統是國家首位女總統,在2012年首次大選失利後,經過4年的努力終於如願當選,學者出身的小英總統給人願意對話與溝通的感受,在野時的民進黨也努力營造尊重民意、傾聽人民的形象,這無疑也是民進黨能打敗國民黨的重要原因。
此刻,由小英總統領導的政府已經完全執政半年,然而,原本備受期待的「英全體制」,上台以來的聲望卻是每況愈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
誠如所見,前有勞工休假爭議,後有是否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議題,英全政府正深陷人民不再信任的危機之中,進一步分析,這兩個重大政策之所以引起強烈反彈,其實都是因為民進黨政府執政前後態度不一所致。
以勞工休假為例,蔡英文總統競選期間宣示當選後要改善台灣勞工過勞、低薪的困境,要降低勞工的工作天數與時數,更有高達26位民進黨立委曾經提案修法,支持保障勞工完整周休二日的權利,然而,民進黨執政後卻反向提出砍勞工七天國定假日的修法,引起工會團體強烈反彈,甚至發動絕食抗議。
再以是否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為例,在野時期民進黨的反核立場鮮明,甚至提出「非核家園」的理念,如今卻要開放核災食品進口,著實讓人難以理解。
顯然民進黨政府也知道此事爭議極大,希望以召開公聽會的方式取得正當性,問題是,按照「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重大政策的聽證有其嚴謹程序,政府部門不僅應於事前備妥完整資訊,尤應給予正反立場充分表達意見的空間,絕非「三天連趕十場公聽會」可以交代,遑論這十場公聽會都在吵吵鬧鬧中結束,完全無助於人民理解真相。
小英總統曾經宣示,由她領導的這個政府是最會溝通的政府,更在2014年11月29日九合一勝選民進黨記者會中提醒全黨上下,應該要用「誠惶誠恐,如履薄冰」的心情來看待人民的託付,要求黨內以國民黨的失敗為警惕,因為一個政府如果不站在人民的這一邊,人民會隨時把權力收回去。
這些宣示當時都曾贏得輿論高度讚賞,認為民進黨是個願意反省、已經做好執政準備的政黨,按政黨政治常理,受人民之託、完全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努力兌現其政見都來不及了,豈可在重大政策上一再出現髮夾彎?
我們不清楚蔡英文總統及其團隊是否還記得、還在意之前的宣示與承諾,必須再次提醒所有政治工作者傾聽民意、莫忘初衷,因為人民確實會在下次選舉中把權力收回去。
選舉早已經結束,人民期待有感執政成績,近日復興航空無預警停飛並解散公司,嚴重影響離島交通,政府如何保障員工與離島居民應有權益,或可作為觀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