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端午節將近,為了讓幼童認識這個具有文化意義的節日,嘉義市博愛國小附設幼兒園與吳鳳科技大學(20)日攜手在博愛國小附設幼兒園舉辦「五日節,嬤孫仔鬥鬧熱」活動。活動由17對祖孫跳洗手健康操開場,強調洗手的重要性;端午節,又稱「惡日祭」,源初是夏季驅除瘟疫的節日,代入現代醫學觀念,民眾已經可以理解:勤洗手就是最佳驅除瘟疫作法,希望大小朋友都能養成多洗手的好習慣,尤其目前正是腸病毒的好發時期。同時,吳鳳科大幼保系也將精心製作的清潔小物送給學童及長輩們,方便隨身攜帶隨時洗手清潔。
五日節,嬤孫仔鬥鬧熱」代間共融活動,最大的特色就是引入本土語言教學及阿公、阿嬤的資源。本土語言老師蔡勝德寫了一首「五月節」的歌謠律動:「五月節,肉粽節,家家戶戶吃肉粽,大人囝仔攏歡喜,這是台灣好滋味」。用簡單的語言帶出端午節的重要圖象。接著,由幼生以台語演出屈原的故事,幼生稚嫩的台語腔調,引發現場不斷的笑聲。然而,重頭戲是後續的有獎徴答,藉由提問的形式,如:五日節是按怎要去「扒龍船」?
掛香包的風俗是按怎來?讓阿公、阿嬤有機會、有次序的參與在幼兒教育、本土語言教導及文化的傳承當中。 吳鳳科大幼兒保育系暨「幼見幸福家園-代間共融」計畫主持人賴媛姬主任說:「代間共融的意義不僅是形式上有老人的出現就算,而是在活動的設計中,經過人力的盤點,知道長輩的能力那裏?幼兒的能力在那裏?老幼世代在一起,能夠共融的點在那裏?在共融的活動設計中,長輩的能力對於場域有貢獻之處,而幼兒經過長輩的教導也獲得益處,雙方互助共學、有真正的參與點。」
活動最後,還有祖孫合力一起逗陣縫香包,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囊狀,裡面放置香料,便是香包。以前縫製香包是一項很重要的女紅,年輕的女孩子都要會縫。當天透過祖孫合力縫香包,除了讓阿公、阿嬤傳承教導幼童外,也寓有濃厚的感情與長輩給孫子們滿滿的愛及祝福。 博愛附幼校長張英裕表示,「課程發展與在地的文化脈絡結合,一直是該校發展的精神。這幾年來我們以在地化及生活化為主軸進行特色課程設計,『檜意鳥日子-遇見歡樂』的課程中,我們進行校文史、鳥類、樹木等生態課程,有效提升愛鄉親土的情懷及行動,希望在此次活動中能藉由孩子們與長輩分享,讓這個端午節更有趣。」
此次活動,會場氣氛熱烈,歡笑聲不斷,有阿嬤表示,包粽子她最拿手,但第一次縫香包,還有些手忙腳亂,但覺得能和孫子一起製作感到相當有趣。活動現場的阿公阿嬤表示,當天的活動相當應景有趣,藉由傳統文化習俗結合台語教學活動,讓老幼共同傳承歷史文化,歡慶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