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屆水文化國際研討會在嘉市舉辦

  【記者蔡/俊賢姚天慧嘉義報導】全球首屆水文化國際研討會於27-29日在嘉義市中油人力資源處訓練所國際演藝廳隆重開場,有來自全球27國、28個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約200餘人參與。從水務、水景、水道、水力及水觀等五大主題探討各國在水利文化智慧治理的成果與經驗。而5/30至31日將接續到台中、高雄及彰化等地進行水文化資產亮點案例參訪。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正視環境議題,連結各國守護水文化資產的能量,帶動國內外與水相關單位,有效治水、守護水文化資產、永續傳承經驗智慧,將是未來制定政策的焦點。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Water as Heritage”(2019年水文化國際研討會)現場,文化部蕭宗煌次長致詞,提及「水文化治理,不只是區域性的問題、更是全人類要共同面對課題。」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荷蘭國家委員會與臺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TIIWE)聯手舉辦的首屆「水文化國際研討會」選擇在嘉義市舉辦,具有特別獨特的意義。而水能帶來豐沛的資源,也會因氣候變遷因素帶來災害衝擊,大家應該省思水對環境與人類的影響,並發揮水文化資產帶來的正面效益。而今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的經驗交流與分享,藉由水文化與實務的探討,學習與自然和平共存,這才是人類最重要的課題。


   開幕式由嘉義市長黃敏惠分享詩人余光中的經典詩句,「北回歸線是一條敏感的琴絃,因太陽的回顧而奏出樂音」,這是他在2008年與妻子造訪嘉義市,有感於「人文城市,管樂之都」的印象深刻而寫下的。開幕式也由嘉義大學管樂團帶來精彩的迎賓表演,以及伍賜福長老帶來的祝福祈禱。
  ICOMOS荷蘭國家委員會副主席Diederik Six爵士表示,16世紀葡萄牙人航海時發現台灣,喊出福爾摩沙(美麗的島)。水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元素,水就是生命,而將水與文化資產做連結,「水即資產」的概念可以讓水利界與文化資產界連結並產生對話。   ICOMOS荷蘭國家委員會Diederik Six爵士(副主席)致贈Royal Delft 藍陶工廠手繪瓷盤予文化部蕭宗煌次長  

  文化部蕭宗煌次長致詞,提及「水文化治理,不只是區域性的問題、更是全人類要共同面對課題。」臺灣因地理環境艱困,也發展出因地制宜的治水經驗,將文化治理的觀念納入政策。他表示,非常高興看見這次「跨國際、跨部門、跨領域」的交流探討,希望未來在全球變遷的氣候治理策略中,臺灣也能盡一份心力。

  財團法人台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的李鴻源教授談到,他的專業是水利工程,有趣的是,從歷史軌跡發現在台灣建設重大水利工程的重要人物,高達90%都不是水利工程專業,他們由觀察自然而知道如何與自然相處,設計出可持續使用的水利工程系統。而這個研討會也將啟發大家思考透過與文化及自然的對話,與大自然相處共融。

  研討會內容涵括從希臘水和廢水的技術管理、伊朗特殊灌溉系統坎兒井,到當代治水策略,更包含臺灣研究成果的分享,包括泰雅族的水文化生態思維、客家傳統塘涵智慧、石門水庫周遭富含歷史及宗教意涵的文化資產價值、嘉南大圳的歷史保存,以及曾文溪流域治水文化思維與價值建構等。
  此次研討會的主要贊助商之一為頂新國際集團,魏應充董事長表示,很高興以民間企業的身分支持這樣有意義與前瞻性的研討會。他們以全球性的眼光看待企業經營的策略管理,更期望透過自我品牌投入水資源的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