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俊賢、柯妙語/嘉義報導】經濟部指出,臺灣地狹人稠,核災發生機率雖低,但我國不論產業或民眾皆無法承擔此風險,而核廢料儲存及處理問題難解,同時核廢料處置場難覓,若持續使用核能,核廢料處理議題將更難解決;能源轉型目標是以自主及潔淨下發展綠能,其中太陽能發電從模組製造、系統設置及後續維運清洗等階段,皆不會對環境與生態造成影響,藉由綠能、生態及環境融合,創造環境整體最大效益。
目前核四處於資產維護狀態,若要啟用則須將已拆卸之設備進行回裝,經原能會審查、核准填裝燃料後,亦須經過1年之熱機測試才得以商轉,估計至少需時6~7年方能完成相關程序;況核四計畫預算已用罄,2013年台電公司曾初步估算若要啟動核四商轉,需要再投入約478億元之高額經費,現今初步預估尚不止此數,亦不可能即刻運傳,近日更無併聯發電之可能性。
綠色能源發展中,太陽能在發電的過程裡不會產生任何的廢氣、廢水,甚至輻射等對於環境有影響的衝擊;太陽光電模組主要由太陽能電池組成,太陽能電池的主要材料為矽並無毒性,外部則以玻璃及鋁框緊密封裝,不會自行溶解或滲出液體造成污染;外界疑慮水域空間設置太陽光電是否會污染水源一節,主要係太陽光電板結合浮筒鋪設在水面上,僅浮筒會直接接觸到水,浮筒均採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質,耐酸、耐鹼與抗溶出材質。放眼國際,如日本、韓國、英國等國家已有水面型太陽光電的設置經驗,國內外也無污染水質的案例,相較於其它能源,太陽能發電是一個對地球負擔較少的能源選項。
張志誠局長表示,能源轉型是現在進行式,且嘉義市也已有明顯成果,未來將繼續配合中央政策推動「核一、二、三不延役、核四不啟封不運轉」,轉型策略思維以「非核家園」、「穩定供電」、「改善空污」及「合理電價」為主軸,實現非核家園及能源轉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