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廢棄物~嘉義縣推動黑水虻飼養

       【記者蔡俊賢、柯妙語/嘉義報導】台灣的廚餘量1年近200萬噸,平均每人製造96公斤,每年燒掉1.3萬座101大樓的廚餘。如何處理廚餘是連柯P都感頭痛的問題。嘉義縣從學校、社區建置,向寺廟推廣飼養黑水虻,是全國第一個縣市政府全面推動黑水虻飼養、解決廚餘和農業廢棄物清理問題的縣市。

       吳芳銘指出,黒水虻的幼蟲愛吃廚餘、農畜廢棄物、動物排泄物等,未羽化之前黑水虻的蛹,是最棒的資源性蛋白質,提供給魚、雞、豬等動物作為食物,解決食品殘餘、農業和環保問題,永續生態循環,也讓垃圾變黃金,減少飼料支出及增加社區收入,一舉數得。

       吳芳銘說,一隻幼蟲在成長過程,有吃食廚餘或農牧廢棄物2~3公斤的能力,幼蟲孵化出生18天內,體積體重增長4000倍,有效解決垃圾的環境污染問題,既不傳染疾病,在處理廚餘時也有趨除蒼蠅的效果,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鏈重要一環,堪稱最完美的昆蟲。

       羽化之後的黑水虻不再進食,僅靠水維繫生命,此時唯一的工作就是交配和產卵,繁衍下一代。每隻成雌黑水虻可生育800-1000個卵,黒水虻的卵1克目前收購價格30元,蛹可以作為魚菜共生餵食魚,魚的排泄物提供給蔬菜養分;蛹也是鷄鴨鵝豬最喜歡的食物。更神奇的是被開發用在手術的縫合線,具商業商機。

       另外,虻肥可以取代豆粉或魚粉,經虻蟲處理完畢的殘料(虻肥),可成為天然的土壤改良資材,改善耕地土壤普遍酸化問題,達成資源再生、農畜生產與環境保護三贏的永續經營目標。

       吳芳銘指出,民雄興中社區在他的推介下,今年開始在田間導入飼養黑水虻,除可以收穫卵、蛹之外,虻肥也作為農場的有機液肥,未來還將持續擴大飼養,將農場建設為有機循環永續生態農場,收入也將用於社區老人食堂、福利和建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