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德莎《驟雨之島》新書發表會

    【本報訊】嘉義的女兒顧德莎,11日舉辦新書《驟雨之島》記者會,同時在這裡個人料理工作室舉辦「生命如繁花綻放~顧德莎油畫故事展」開展典禮,選在家鄉嘉義辦首場新書會,希望回饋當年這塊土地給她的養分。市長涂醒哲與夫人鄭玉娟特別出席,聆聽顧德莎分享「紡織盛世」的點點滴滴,「那個年代的故事」喚起了在場粉絲與書友的熱烈共鳴。

0FB_A1

    顧德莎老師也在與談人的引領之下,為在場所有聽眾講述了「紡織盛世」的點點滴滴,老師說,在以前那個年代,每個家庭都是小小代工廠,紡織、塑膠、聖誕花、電子零件都是從一雙雙手中拼貼、製作出來的。問大家是否曾經做過家庭代工,40歲以上的讀者們都有這個記憶,我們就在老師的帶領下進入了過往家庭代工產業的時空,重新想像、貼近那個努力拚搏的台灣錢淹腳目的大時代。
    顧德莎高中時是活躍於嘉商校刊文學活動的文藝青年,畢業後進入職場,經歷了台灣紡織業由盛轉衰,繁華落盡。在妹妹顧玉玲的鼓勵之下,顧德莎將從事紡織業15年的經驗,寫成《驟雨之島》,並獲得第十五屆台北市文學獎年金類入圍。顧德莎用短篇小說的形式,寫下五○年到八○年代末期,紡織業急遽的興盛與衰落:「紀念逝去的年代,失去生命的那些人」。

0FB_B1 (2)

     選用「驟雨」做為意象,是深感台灣這個多雨的島國,夏秋季的驟雨可能是解除乾旱的即時雨,也可能暴雨成災。就像過度仰賴外銷訂單的經濟政策,可以帶給中小企業希望,也會讓他們一夕之間失去所有。

  顧德莎說自己因投入職場而停筆四十餘年,九年前健康亮紅燈,六年中動了三次大手術,歷經化療的艱苦,生命最脆弱時,文學給了最大力量,顧德莎說:「離開文字四十年,重新提筆,日日寫詩、寫散文,用文字與死神周旋,寫詩抗癌,完成出書的夢想。」105年出版《時間密碼》詩集;106年獲得第六屆「台中文學獎」「母語歌詩類台語組」桂冠;107年新書《驟雨之島》問世,她說:「文字,讓我找回重生的力量。」
    100年第一次開刀化療後,妹妹帶她開始學習油畫創作,不同於文字,繪畫的形式更自由,更隨心所欲,那時自己一提筆,全然沉浸在色彩和光影的變化中,忘記身體的不適,放下心中的恐懼。今年初身體再遇風雨,看到自己當年未竟的畫作,想藉此完成,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如繁花綻放,繽紛璀璨,花開花謝總無常,花若離枝,也會化做春泥變成新生花朵的養分。
    「拒絕自己成為一個病人!」詩人顧德莎105年回嘉定居,積極參與文學創作,投入文化活動,與這裡個人料理工作室陳玟伶一起將府路巷老屋改裝成「作家之屋」,只希望藝文人士發現嘉義之美。在嘉義市社區大學教授「影像詩創作」,提升嘉義文藝創作風氣。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候,面對生命的低谷,她提筆,以文字自我療癒;用油彩,為生命著裝上色;入社區,實踐對故鄉的關愛。
    顧德莎目睹紡織業的光榮與狼藉,小說不僅是她以及台灣紡織產業的生命拓印,更提高了層次,不再是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的故事,而是以血、以淚,「用筆草繪那場激烈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