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記者蔡俊賢/嘉義報導】為解決揮之不去的二、三十年來淹水問題,嘉義市政府經過分析調查後,發覺主要原因之一是排水系統不夠通暢,秉持「發現問題、診斷治療,再加事先預防」的施政理念,市府從去年開始以積極辦理下水道清淤、落實側溝清淤呼籲市民配合,再加上全新下水道新建工程、污水與雨水分流等多管齊下,對抗淹水保護市民生命財產安全。
下水道、側溝興建與清淤都是不容易被看見的良心工程,但卻是保持地底動脈暢通的重要工作,市府非常重視。市長涂醒哲表示,一開始清五、六條時感受還不明顯,但隨著側溝、下水道清理不斷持續,整個城市抗淹水體質就開始提升,去年總計清淤超過16條,清淤長度7646公尺,清出淤沙與垃圾體積4531立方公尺,相當於9000公噸重,因此去年經歷艾利、梅姬、馬勒卡、莫蘭蒂、尼伯特等颱風,就未造成積淹災情。今年下水道清淤的工作繼續持續,今年至11月初,再清23條,總長度7091公尺,總共清出淤砂體積1056立方公尺、重量2112公噸,同時106年清淤費用約為300餘萬元,真是小花費但大成效。
工務處表示,兩年內39條雨水下水道清淤之後,既有下水道清淤會持續辦理,同時還將新闢或改建5條雨水下水道,包括建造新民路、世賢路、民生南路等3條分流箱涵,改建國華街(中山路到光彩街)既有雨水下水道、大溪路等,可望有效解決嘉義大學新民校區前、文化路圓環周邊及大溪路沿線每逢豪大雨積水問題,並讓雨水下水道的覆蓋面更廣。
此外,水資源處理中心與污水幹管、分支系統工程正全速進行中,讓雨水與污水分流,提升雨水下水道的承載能量,亦能淨化水溝與河川,還給市民朋友乾淨、無臭、幸福的河流,打造進步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