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紓壓 民眾喝酒解憂用錯病上身

 
【記者蔡俊賢/嘉義報導】「走…走…下班後喝酒去!」,呼朋引伴喝上一杯,酒精常被用來催化職場社交活動及排解壓力,嘉義市衛生局5日辦理「職場≠非酒不可」活動,邀請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精神科醫師沈正哲、謝佳靜職能治療師現身說法,呼籲市民朋友除酒以外,還有其他正向舒壓管道排解職場壓力。
  衛生局表示,酒精常被用來催化職場社交活動及排解壓力,常被認為是社交場合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但依據2014年經濟部統計,酒類供給量超過7億公升,民眾若無法節制、越喝越多,到最後將導致酒精依賴。另對生理影響亦會增加罹患超過200種疾病的風險,如肝硬化、心血管疾病、維生素缺乏及許多癌症等,如女性喝40公克乙醇/天、男性喝60公克乙醇/天超過5年致酒精性肝病;每天喝酒大於80公克乙醇超過10年、罹患肝癌風險為一般人5倍;長期喝酒對肝有嚴重的影響。
  酒精於社會傷害事件中亦扮演催化角色,如104年全國醫療暴力發生原因中酒醉鬧事佔22%、酒駕肇事案例比比皆是,也對家庭、社會安全構成威脅如家暴等,嘉義市106年52位家暴加害人中有6人有酒癮狀況(11.54%)。
  沈正哲醫師表示,很多人以為飲酒可紓壓放鬆,但酒精作用會影響生活品質;而且酒精是種中樞神經抑制劑,喝多了會有耐受性,未來只會愈喝愈多並養成習慣,影響肝臟功能消極性的紓壓策略;如抽菸、喝酒或大吃大喝,暫時的逃避或遺忘,短暫紓壓後將帶來更多的煩惱與擔心等負面效應,易形成新的壓力循環。錯誤的紓壓方式,雖可短暫獲得放鬆,沈正哲強調,長久下來,生活與工作壓力會使身體累積過多壓力荷爾蒙,短時間會情緒不穩、易疲倦、失眠或記憶力變差;長期可能免疫系統下降,罹患憂鬱症、焦慮症,反而會形成惡性循環。
  謝佳靜職療師指出,習慣性飲酒對記憶與認知的衝擊非常廣泛,在職場上可能降低注意力及工作記憶、處理速度變慢、視覺空間功能異常、反應抑制、執行功能及詞語流暢度變差加上衝動控制能力受損等,會影響工作職場中「問題解決及決策能力  」,對工作能力影響甚鉅。 
  衛生局醫政科長王人鳳表示,期望市民能正視自身身心狀況並有抒發壓力情緒之管道,不宜以酒面對職場壓力,有意願戒酒者可至衛生局醫政科,104~106年8月已成功轉介100位市民接受酒癮戒治,由專業人員評估壓力事件或危機,透過輔導協談減緩事件對當事人的心理衝擊,達到緩衝調節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