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傷病分級就診~醫院急診分流免壅塞

 
【記者蔡俊賢/嘉義報導】急診部門的壅塞是許多大醫院的共同難題,但急診的醫師人力有限,如何減輕病患待床的辛勞。這是天天在急診中普遍的問話,平常急診病患已絡繹不絕,加上現處於防汛期及夏季傳染病蠢蠢欲動,若沒有好好防範,勢必會增加許多傷病患,急診壅塞狀況無疑將雪上加霜。嘉義市衛生局為追求更好的醫療品質,積極探討急診壅塞的原因尋求改善,以嘉惠急診病人享有優質的就醫環境。
  依據統計嘉義市1~7月急救責任醫院急診滿載通報共291件,平均每月41.5件,急診病患中輕症病患高達7成,輕症病患過度使用急診資源是造成壅塞主要原因之一,當急診常常人滿為患時,不僅降低醫療品質、延誤重症病人救命時間,也讓急診醫護人員疲於奔命、工作超出負荷,長期如此將耗損緊急醫療資源,最後受害仍是所有民眾。
  嘉基醫急診部主任劉中賢醫師表示,急診顧名思義就是要處理緊急、危急生命或是比較嚴重的病人;急診壅塞大部分是因為民眾迷信大醫院心態,加上「掛急診就要馬上看」的錯誤觀念以及急診24小時的便利性,一窩蜂擠到急診室,每個人都想要快,又快又馬上看到,但畢竟急診的醫師人力有限。劉醫師說,如泌尿道感染、輕微骨折、蜂窩性組織炎等患者,沒必要至大醫院急診就醫。要改變大醫院急診人滿為患的現象,衛福部應該要落實分級就醫、分級轉診的制度,讓各醫院等床資訊透明化,並從健保制度著手,才有可能改善。
  劉中賢指出,依據衛福部急診5級檢傷分類,在急診室看病會依嚴重病人先看,輕症病人後看,分為復甦急救、危急、緊急、次緊急、非緊急等5個等級,如第一級復甦急救,病人需立即就診,第2級危急,醫護人員需在10分鐘內處置病人、檢傷人員以電腦系統判讀、如病況為非緊急狀況,需作一些鑑別性診斷,則可在120分鐘內處置病人。民眾要體認緊急醫療資源有限,透過宣導也要民眾知道何時需掛急診、什麼狀況去門診或診所,甚至不用看醫生。
  衛生局醫政科長王鳳玉表示,民眾應建立正確的急診就醫觀念,依「大病大醫院,小病小醫院(診所)」就診原則,同時也請醫護人員向民眾分析轉診利弊,澄清疑慮,病人不見得會抗拒轉院。
  王鳳玉特別提醒民眾於颱風豪雨期間,不要讓自己涉身險境(如天雨路滑騎車易摔倒、招牌砸傷、強風吹倒、花盆砸傷、遭門夾傷、玻璃割傷等),呼籲市民避免不必要之外出,不得已需外出開車、騎車,均應減速慢行,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路況(如搖搖欲墜招牌或樹木),行駛中遇強風侵襲,應停於路邊或找安全處所掩避,不可強行駕駛,若不幸受傷,建議輕傷(檢傷分類3、4級)可至一般級或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保障病人之就醫權益、以避免造成重度級醫院急診壅塞,延誤真正緊急重症病患之救命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