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五絕招~腸病毒不來擾

  【本報訊】依據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目前輕症疫情持續上升中,腸病毒疫情即將進入高峰期,彰化縣近年對於腸病毒防治成效良好,歸功於縣府團隊包括教育處、社會處、各幼托園所以及衛生局所協力打擊腸病毒之成效,但防疫視同作戰,107年仍不可掉以輕心,彰化縣衛生局於11日上午在史丹福幼兒園辦理「洗手五絕招,腸病毒不來擾」記者會,由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代表縣長魏明谷出席,與史丹福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一同宣導洗手五絕招,除了確實做到「正確洗手5絕招:濕、搓、沖、捧、擦」,同時要把握「洗手5時機: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以及看病前後」,透過時時刻刻勤洗手,守護自己也守護他人的健康。

01.「洗手五絕招、腸病毒不來擾」記者會-合影(開啟新視窗)  葉局長表示,往年腸病毒疫情大約是在4月開始上升,最高峰在6月的時候,但去年4-6月反而是有一波流感的流行,腸病毒大約是在6月才有一波的小流行,今年從現在開始腸病毒有一波微幅上升的趨勢,衛生局將會持續監控腸病毒疫情,做好防治工作,此外,在醫院中腸病毒重症小組也已就位,希望能夠防止腸病毒傳染,早期發現,早期到醫院就醫,希望達到零死亡、零重症病歷的目標。
  葉局長指出,他提醒除了小朋友勤洗手之外,家長也要記得一起洗手,最好是外出回家時將衣服先換掉,尤其在腸病毒流行期,減少將腸病毒帶回家的機會,小朋友萬一感染到腸病毒時,須特別注意前三天會不會有出現重症前兆,如嗜睡、嘔吐、抽搐、心跳加快等,必須趕快到大型醫院就醫,腸病毒重症小組將會立刻做處理,也希望家長要多提高警覺。

  腸病毒是臺灣的季節性流行疾病,由於腸病毒不單是公共衛生課題,校園亦扮演關鍵角色,要成功防治腸病毒,需要校園的全力配合。隨著腸病毒高峰期來臨,衛生局結合縣府相關局處的力量,加強防治工作,提升民眾對腸病毒的認知,並將認知轉化為日常生活行為。以降低疫情對民眾心理造成的恐慌,及避免重症及死亡個案的發生。
  106年年底陸續出現感染腸病毒D68型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由於腸病毒D68型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狀表現為主,與典型腸病毒常見的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等症狀較不相同,目前尚無疫苗或藥物可供預防及治療,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減少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落實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

  彰化縣衛生局呼籲,由於腸病毒傳染力極強,部分患者感染腸病毒後僅有類似感冒的輕微症狀,不易察覺及預防而成為潛在傳染源。提醒民眾工作返家務必先更衣、洗手後再抱小孩,如帶家中幼童外出,幼童返家或進食前亦需確實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在家休息,不要上學,且儘可能不讓病童與其他幼童同室,並儘量減少接觸,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應小心處理,處理完畢也要立即洗手;並請注意觀察家中患者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例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轉送腸病毒責任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與會人員還有彰化縣議員賴岸璋、史丹福幼兒園執行長黃安琪等幼兒園老師與小朋友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