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廈門博物館中閩南文化生態之訴說

  【本報訊】一座城市的博物館,一域特定的歷史脈絡,凝聚著一種獨特的文化生態。漫步在廈門博物館,這種“生態”謂之閩南。2024年7月12日,在閩南文化研究會林曉峰會長的帶領下走進廈門博物館,開啟了一場深入的閩南文化探索。

  穿過攀有蒼勁榕樹根的「古城牆」之拱門,就像穿越厚重的歷史時空。 那些曾閃耀在閩南大地上的面容逐一在「廈門歷史陳列」展廳呈現:北宋名醫吳夲,常為窮苦百姓治病,民間俗稱 「保生大帝」,是閩南的醫神和保護神,在臺灣甚至東南亞都有許多紀念他的廟宇;北宋宰相蘇頌,是廈門古代從政中官職最高的一位,被譽為中世紀和中國古代最為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他編寫出天文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專著《新儀象法要》,成功製造出水運儀象台,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南宋理學家朱子,儒學集大成者,在閩南任職期間,節民力、易風俗、興教化、正經界,政績斐然,他振舉書院建設,培養了眾多人才,影響深遠;明末清初著名的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鄭成功,其收復臺灣的事蹟被海峽兩岸人民廣為傳頌,他留下的史跡和精神財富成為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清代抗英名將陳化成,22歲起參加打擊海盜,在廈門擔任了十年水師提督,後又擔任江南水師提督,他在鴉片戰爭時期保衛吳淞的英勇事蹟將永遠銘刻在歷史的長河中;著名的愛國華僑陳嘉庚,心系祖國,先後募款資助辛亥革命,支持祖國抗戰。一生熱心慈善和教育,先後興辦、捐助學校達一百多所,包括廈門大學,集美等,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偉人們如歷史星河中璀璨的明珠,他們身上體現著不同時期的文化底色,而探索閩南文化,可以向前追溯更久遠的史前。"史前文化和文明初現"展區,復原了史前廈門人們生活勞動的場景。該展區所陳列的諸多文物,是廈門史前文化和文明的有力佐證。另外,這裡值得關注的還有「浮濱文化」,這一文化以其獨特的陶器、石器組合以及少量青銅器的出現而著稱,是一種具有鮮明特徵的考古學文化。

  "漢人南拓與社會發展"展區,復原了窯業的生產場景,可以聯想到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 廈門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窯業生產特別興盛,規模較大,迄今發現的同安汀溪窯等窯址是宋元時期重要的瓷器外銷產地。沿著時間的主線,我會一行還參觀了此展廳的 「海防重鎮與複台基地」、「貿易港口與城市發展」、「志士仁人與英勇篇章」等專題內容。

  閩台民俗是閩台地區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文化傳統。這些民俗不僅豐富了閩台地區人民的精神生活,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在「閩台民俗」展廳,閩南文化研究會一行通過歲時節俗為幹線,觀看了貫穿閩南的人生禮儀(婚、喪、生、冠、祭)、衣食住行、耕作漁獲、商旅經貿、藝陣、信仰等習俗,從中感受到閩南文化的豐富絢麗。

  其中,有一項有趣的民間競技遊戲習俗-中秋博餅。根據清乾隆《臺灣府志》和晏子匡《歲時叢話》的記載推測,博餅習俗的出現與科舉制度有關,是由一種名叫“狀元籌”的遊戲演變而來。 最初是封建時代讀書人在中秋夜賞月之時,用擲骰子奪月餅來卜算自己科舉考試的命運,而現代講究的是博一個好彩頭。

  "館藏文物精品陳列"薈萃了廈門市博物館最具藝術觀賞價值、最富有閩南文化特色、最能體現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風格的藝術精品。根據文物的質地與類別,展覽分為"抟泥潤華光.翰墨飄香"金輝銀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蔡水況漆線雕作品等幾個部分,展出的珍貴文物包括德化白瓷珍品、精美絕倫的清宮舊藏玉器、著名閩籍書畫家的藝術作品等,充分展示了閩南文化的瑰麗風采,突顯了中華藝術的博大精深。其中,「廈門蔡氏漆線雕作品.陳元光聖王像」,因其工藝精湛和背後的生動故事,引發我會一行的矚目。漆線雕是閩南地區一種古老的「妝佛」傳統手工藝,也是中國漆藝文化寶庫中的藝術瑰寶之一。

  "愛蓮.敬廉-文物話清廉"特展是廈門市博物館年度原創大展,圍繞"愛蓮"這一主線,分為"賞蓮正當時.品蓮話清廉.廉者皆可愛"三個單元。該特展涵蓋瓷器、陶器、玉器、木雕、石雕、書法、繪畫、繡品、拓片、傢俱等,其中九成以上文物為首次對外展出,而且不乏上級別的珍貴文物。一行彷彿穿越時空,奔赴了一場青蓮之約。

  閩南文化研究會一行最後參觀的是「曌-武則天和她的時代」特展,該展集結了全國13家文博單位108組113件珍貴文物,其中包括金銀器、唐三彩彩繪俑、壁畫、墓誌銘等重點展品包括造型獨特的啃蹄馬,造型姿態各異的彩繪釉陶女俑,場面浩大的絲路駝隊,以及古壁丹青的唐墓壁畫。 這些文物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更是武則天時代的真實寫照,它們背後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時代背景。該展覽刻畫了豐富立體的武則天形象,在突出其個人才華和成就的同時,結合唐朝的時代背景、社會風貌等內容,帶領觀眾從歷史發展觀的角度,來認知和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

  悠揚的駝鈴聲, 傳遞大唐的文化、藝術和技術,也帶回西域的音樂、舞蹈和故事。 它們是絲綢之路永恆的讚歌,也是大唐繁榮與東西方友誼的見證。 該展帶給我會一行更多的思考。 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共同見證了古代中國與外國的友好交往與文明互鑒的歷史進程。 閩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推動中國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表示,廈門是一座英雄輩出的海濱城市,亦是繁盛的貿易港口,更是經濟特區和改革開放前沿之一。 廈門博物館通過豐富的文物、圖片、場景等,結合現代科技,生動地呈現了廈門及閩台地區的歷史發展脈絡。 在廈門博物館中看到的每一件展品,都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認識歷史。同時我們也看到特色民俗和富有內涵的閩南文化在不斷創新和傳承。

  “文物不言,他們在歲月中積累,積累起一種文化精神的厚度; 他們在靜默中等待,等待著今人和後人在心靈的深處,細細傾聽他們無言的訴說......”。

資料來源/漳州閩南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