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獻~歐景芬晉京趕考遇險記

導 言

  我從事姓氏源流幾十年。 本以為歐氏(堂號/平陽)族譜如南平南溪、廣東博鋪等始祖均為宋代進士。 信以為真。 結果一查正史地方誌以及進士榜卻無其名。日前去連江琯頭後二村歐氏宗祠。

  不僅看到進士匾、平陽歐氏舊譜和龍柱輝煌的宗祠,而且考察了保存至今的低矮清末民居---進士歐景芬故居。

  我建議他們申報縣級保護單位。

可能是紀念碑、寺廟和文字的圖像

可能是寺廟的圖像
未提供相片說明。

可能是 4 個人、寺廟和文字的圖像

附:蘇靜精心考證的清末進士歐景芬考。

歐景芬晉京趕考遇險記/蘇 靜

  《閩台媽祖宮廟大觀》中記載一則史料:清光緒丁醜年(1877 年),歐景芬晉京趕考得中進士後,乘舟返鄉途中海上遇難,幸得媽祖顯靈搭救,回鄉後便在後一聖母廟前殿,增建拜壇以謝神恩,並撰寫壇前楹聯曰:“霧海蒼茫,曾見熠熠靈光平濁浪;煙波浩渺,賴有閃閃神燈引歸航。”重修宮殿後,此聯改書大殿中柱。

  歐景芬乃連江琯頭後沙人。後沙村位於風景秀麗的閩江口粗蘆島九龍山下。粗蘆島舊名荻壺島,又叫荻蘆島或熨斗島,隸屬琯頭鎮管轄。《連江縣誌》記載:古時候,粗蘆島岸邊多長蘆葦,粗大如碗,因之而得名。相傳秦代之前,該島與大陸連在一起,後因龍氣墜於閩江,有一條碗口粗蘆根從山頂伸到山腰,此乃龍脈化成。

  某日,名相士鄭林告訴秦始皇:“東南沿海王氣很盛”。迷信的秦皇便頒下詔書,御筆親書:“凡山勢秀拔者,悉鑿之”。於是武士尋到粗蘆島將之砍斷,從此山沉為峽,粗蘆為島,俗稱粗蘆島。現島上有六個村莊:東岸村,後沙村,蓬岐村,定岐村,塘下村,龍沙村。

  後沙因村後沙子堆積成丘,形成沙阪,故而得名,後又分為後一村、後二村。後一村三面環山,宛若一把金交椅安坐島上,境內山海相擁,林木蔥郁,景色宜人。遠眺雙龜鎖口,江水分支,東流經“五虎焦”入海處,西流經“烏豬港”匯入大海;東與後二村毗鄰,西接粗蘆島大橋,距縣城 18 公里,北靠九龍山麓,南臨田園與水塘,千米海堤沿江環繞。文章開頭中的“後一聖母廟”即“天上聖母宮”,坐落于粗蘆島中樞地帶,相傳始建於明永樂年間。

  從歐景芬所撰楹聯內容來看,可以推斷他中榜後的歸程大概率只是遇霧迷航。位於閩江口北岸的定海灣,夏秋之交為南風大浪、颱風多發季節;冬春季則盛行東北季風,海上風浪較小,易於行舟,但春季也是多霧時節,且海水透明度也隨季節變化很大,春季較差,夏季較好。而海灣內星羅棋佈的“三十六礁”,也經常造成船舶途經此地時觸礁,導致沉船,如今海底留存著眾多的古沉船就是明證。

  清代鄉試一般定於八月入場,又稱“秋闈”“桂榜”。從乾隆十年(1745年)起,俗稱“春闈”“杏榜”的會試改期三月成為定制,四月殿試、傳臚。而四月正值清明前後的初春時節,海上經常起霧,霧霾迷蒙時常造成船隻或因視線受限難行,或海水渾濁看不清暗礁,造成船隻觸礁沉沒的險境。

  歐景芬于清同治十二年(農曆癸酉年,即 1873 年)中舉,方兆福榜。四年後,進京考進士,得中光緒二年丙子(1876 年)武舉正奏(進士),為曹鴻勳榜,列第三甲第 81 名。歐景芬就是在這次乘船晉京趕考得中進士後返回路上遇險的。最後因海上保護神媽祖高擎神燈,引為航標,化險為夷。於是,就有得中進士回鄉後在聖母廟前殿增建拜壇、以謝神恩的神奇傳說。不過,歐景芬得中進士時間非光緒丁醜年(1877年),而是光緒丙子年(1876 年)。

  《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 31 中記載:光緒二年五月壬寅(1876 年 6 月 3日),引見新科進士。得旨:“……楊澄鑒、王炳燮……歐景芬……俱著交吏部掣簽,分發各省,以知縣即用。”歐景芬的名字赫然在列。

  民國二十七年(1938 年)刻本《福建通志》“選舉志·清進士”也明確記載,歐景芬乃光緒二年(1876 年)丙子恩科進士。文史專家王鐵藩《福建清代科舉人名錄》亦持此論。

  從網上搜歐景芬詞條,查到一份《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也是記載歐景芬為“光緒二年丙子恩科中榜進士第三甲第八十一名”。

  “孔夫子舊書網”曾出售一份標為“光緒四年(1878 年)《科考中式並捐納並單》”的檔案則更為詳細,不僅可以佐證歐景芬中進士時間,還有所延伸。內載:“歐景芬,福建省連江人,三十四歲,身中面白無須,光緒二年丙子恩科中進士第三甲第八十一名,報捐同知升銜,例銀一千零三十七兩,再該生員由附生應同治癸酉科本省鄉試中式,光緒丙子恩科中進士,以知縣即用,原掣雲南,親老告近,改掣浙江,光緒四年十六日到省合併單到此……”云云。

  而民國版《連江縣誌》卷十四“選舉·進士”詞條記錄明顯有誤:“歐景芬,字薌友,後沙人,光緒三年(1877 年),丁醜,進士,浙江富陽知縣。”應是光緒二年,應予糾正。

  另據光緒版《富陽縣誌》卷三“職官表”中記載:歐景芬,連江進士,光緒十年(1884 年)到任。其後是“名宦”臨桂舉人蕭治輝,他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接任,可知歐景芬擔任富陽縣令時間很短,僅有兩年。其前任則是金匱人華松年。

  民國版《連江縣誌》卷十四“封贈”中還記載,歐景芬於光緒十五年(年)覃恩,授奉政大夫,其妻潘氏封宜人。

  歐景芬故居在安慶裡後沙鄉(今琯頭鎮後沙村)。其墓在浙江西湖,可惜今已不存。

附註蘇靜準備進一步考察進士故居的平民結構。擴展研究歐景芬任縣令的浙江富陽地方誌。

  本文作者簡介/歐潭生,男,福州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曾任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館長、閩江學院考古學教授、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 (作者歐潭生說明,年老兼電腦盲,每篇文章都是用手機寫發給工作室上公眾號,太短請讀者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