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邀給吳錦榮《歐冶子文粹》作序


  吳錦榮先生編著的《劍祖歐冶子》彙集了他幾十年研究春秋末期歐冶子的心得與文粹。十幾年前,我讀過他作為浙江龍泉市寶劍研究所所長的專著《霜雪龍泉劍》與《龍泉寶劍鍛制技藝》。今天又收到吳先生編著的歐冶鑄劍遺跡、諸子說歐冶子、詠歐冶詩文選、歐冶子故事選四章一百多頁碼的書稿清樣,眼晴為之一亮,如饑似渴地拜讀數遍,為之序:

  歐冶子(西元前約530--470年),先秦閩族人,最早在今福州冶山歐冶池煉鐵。36歲時(西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五戰入郢國力強盛,聘歐冶子幹將等鑄劍(在今蘇州一帶)。越王勾踐的父親允常也聘歐冶子在今福建松溪一帶鑄造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五寶劍。最後,楚昭王聘歐冶子在今浙江龍泉鑄造龍淵、泰阿、工布三寶劍,“作鐵兵,威服三軍”。

可能是戶外和紀念碑的圖像

  歐冶子實有其人,被後世奉為神。歐冶子煉鐵不是煉銅,理由有二:1、明代何喬遠《閩書》記載“(唐)貞元中,(歐冶)池水赤如血。”2.松溪產鐵不產銅,湛盧的盧是黑色的意思。

  歐冶子生卒年根據文獻記載,他與吳王闔閭、越王允常、楚昭王有聯繫推算出來的,誤差有十年左右。

  最早發明煉鐵術的是中亞赫梯人,三千多年前傳入泰國清邁,後經海路傳到先秦閩族歐冶子。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福州冶山歐冶池,因歐冶子而命名,閩越國都東冶以及漢代冶城冶縣均因歐冶子善冶鐵而命名。

  春秋末期歐冶子煉鐵劍,後世稱為寶劍“威服三軍”,代表著先進生產力,是中國鐵兵器創始人,與孔子、孟子、韓非子一樣,被後人尊稱為“歐冶子”。

  我們平陽歐氏如今集中分佈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廣東、海南、香港、臺灣和泰國等,歷代族譜序言中都寫著得姓始祖是歐冶子。
當然,歐冶子善冶起家,對於青銅劍鑄造技術也是嫺熟於心,達到登峰造極地步。但他為吳王闔閭、越王允常及楚昭王鑄鐵劍“威服三軍”,提高了戰鬥力,從銅兵器突破到鐵兵器,是個質的飛躍。

可能是 6 個人、大家站著和顯示的文字是「歐 津 早 考 エ 作 Pay 欧潭生考古工作室」的圖像

  考古上發現的越王青銅劍等,成為將帥的佩劍,就像民國時期蔣中正佩劍一樣只有象徵意義。

  陪葬的越王勾踐劍與越王不壽劍等青銅佩劍也只能出自歐冶子之手。

  春秋末戰國初是青銅兵器與鐵兵器並用的時代,戰國以後普遍使用鐵兵器。由於鐵兵器更易氧化,故存世不多。

可能是 6 個人和大家站著的圖像
*福州雕像歐冶子(西元前約530--西元前470)不煉青銅煉鐵器——頌歐冶子詩四首:

  鐵劍/公羊春秋舞干戚,歐冶鐵劍鬼神泣。水赤如血冶山池,不煉青銅煉鐵器。

  闔閭/吳王闔閭業稱霸,熊熊爐火聘歐冶。僮男眷女三百人,皮橐聲聲吹晝夜。

  允常/越王允常聘將軍,松溪湛盧鑄功勳。此身未死豪情在,麗水龍淵又譽君。

可能是 3 個人和大家站著的圖像

  龍淵/鐵兵之神肇歐冶,楚王中興昭天下。威服三軍青史傳,從此寶劍映華夏。

  作者簡介:歐潭生,男,福州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現任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曾任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館長、閩江學院考古學教授、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作者說明,年老兼電腦盲,每篇文章都是用手機寫發給工作室上公眾號,太短請讀者原諒!)

資料來源/福建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歐潭生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