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博80週年文集.論武夷山漢城

  2013年省博80週年文集中,發表我帶領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六名研究生考察武夷山漢城的點評。點評如下: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春華秋寶 福建博物院建院80周年纪念文集 (1933-2013) 」的圖像
  武夷山漢城是1958年首次全省文物普查時發現1980年代進行了大規模發掘漢城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860米,東西寬55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牆體底部有火燒痕跡,殘存大量紅燒土和木炭堆積。根據城牆夯土結構和板築法(夯窩直徑12厘米),以及城內宮殿規模,出土的陶器和大量鐵兵器推測,結合《史記·東越列傳》記載,該城源於漢武帝滅餘善的公元前100年。所以,武夷山漢城是東越王余善的行宮或軍事城堡,與百年前的閩越王無諸無關。

  1996年發掘的福州新店古城,有戰國晚期、漢初和唐宋格紋陶翁、細繩紋板瓦、素面磚等顯示出漢代初年的風格,與福州屏山出土的“龍鳳呈祥”萬歲瓦當粗繩紋板瓦等不同,說明閩越國冶城在福州新店古城,不在屏山更不在武夷山。前幾年,離新店古城西一公里的益鳳山發現漢初大墓,更加印證了上述觀點。遺憾的是,“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覽只突出武夷山漢城,不介紹新店古城,有失偏頗。

可能是 15 個人、大家站著和戶外的圖像●作者/歐潭生〈前排右起第三人〉2021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