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後期,國民革命軍隊第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臨危受命,率領400餘名官兵(外界稱“八百壯士”),堅守閘北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撤退。 “八百壯士”抱定為國捐軀的決心,以彈丸之地抗擊侵略者,激戰四晝夜,打退敵人十餘次瘋狂進攻。其戰鬥事蹟之英勇,愛國氣節之豪壯,振奮國人,震驚世界。
八百壯士~淞滬戰役演義《影音》
Liu Shu/《八佰》我看完了,是一部不錯的戰爭片。但是感覺藝術內核還是表現得差強人意。影片分為明線和暗線,明線是蔣介石想利用這一團人的犧牲獲取歐美國家支持,而國軍也在戰爭中表現得英勇頑強。暗線則是租界之中中國人民的心態變化:最開始的時候租界內歌舞昇平,記者還向日本人賣情報,似乎這些國軍與侵略者的戰鬥都與他們無關一樣。但是隨著國軍的奮勇作戰,租界內中國人民的民族情緒被逐漸點燃,最開始是學生(知識分子)主動請纓,後來賭場的小管理,之前的記者都開始覺醒了,明白了自己也屬於民族的一員。
問題是《八佰》說到底是個結合藝術和歷史的電影,最後的煽情部分做得總覺得不那麼夠。最後結合下歷史談下感想吧。國民黨統治全國的幾十年裡,是一個極度缺乏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的政黨,蔣介石僅僅認為握牢了政治精英和資產階級就可以風雨不動,從而沒有把中下層人民群眾當做核心看待,所以在抗日八年裡,中國的偽軍比日本侵略軍都多,這就是民族主義缺乏的現實證據,對於這些人來說,誰當國家的主人都可以。
共產黨和國民黨完全不同,紮根於中下層人民,群眾成為了推動國家革命的主體而不再是被改造對象。正如《八佰》一片暗線表達的意義也是,如果當時整個中國的人民全部都被組織和動員了起來,怎麼會讓日本人能這麼輕而易舉地攻占了半壁江山?抗日戰爭的勝利從來不是某一個政黨或者某一隻部隊的勝利,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國軍還是八路軍,都只是這場戰爭中的參與者之一,請記得戰爭的偉力在於人民,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全體人民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最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