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由來

  漢武帝時代,東方朔這位大臣在御花園賞梅時,不料看到宮女名「元宵」因無法出宮探親人,每逢佳節倍思親,想要跳井自盡被他發現,決心幫他。

  幾天後長安城的人知道東方朔 在長安街上為人算命,紛紛前往想要誏他為自己算命!每個人算出來都是會在正月十五那天遭火焚身!於是紛紛求助東方朔救大家。

  東方朔說正月十三那天會有一位騎銀驢的姑娘要來燒長安城城⯑的白髪老人 鋪道等候 姑娘一到 只要跪地祈求 全城便得救。果然正月十三當日有年軽女子(其實是元宵妹妹喬裝) 全城的白髪老人都求道「求仙姑不要燒城!」。

  女子説「我是奉旨燒城的 若玉皇大帝 看不見火 豈不怪罪於我?」於是就離去。

  隔日東方朔面見漢武帝 上奏「長安在刼 火焼帝厥 十五天火 焰紅宵夜」!

  漢武帝 請東方朔想法子,東方朔説火神愛吃湯圓,就叫全城百姓 做湯圓 供奉,又説聽說宮女元宵做湯圓最好,十五那天誏她提大宮燈 在上頭寫"元宵"走在前頭,臣奉湯圓在後面 過大街小巷 奉火神⋯。

  十五的晚上照東方朔的指示:姑娘果然見到親人!而武帝見百姓玩得如此盡興,下令每年正月十五 都要如此,於是習俗就沿襲下來。後人把湯圓叫「元宵」,正月十五日上元節也叫「元宵節」。

  ◆ 中國人的過年習俗/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就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返來食泔糜、配芥菜;十三關老爺生,十四月光,十五是元宵暝。

  ◆ 中國人的過年習俗/( 十五是元宵暝 ) 十五元宵節,燈棚林立、花燈爭奇鬥麗,上元夜裡吸引大量賞燈人潮。直到入夜後人去棚拆,新年活動才畫上圓滿句點。

  ◆ 永遇樂/李清照/落日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路,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

  ◆ 張心齋《幽夢影》/ 上元須酌豪友,端午須酌麗友,七夕須酌韻友,中秋須酌淡友,重九須酌逸友。

  ◆ 張心齋《幽夢影》/ 吾欲致書雨師,春雨宜始于上元節後,至清明十日前之內,及榖雨節中,夏雨宜於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後,秋雨宜於孟秋季秋之上下二旬,至若三冬,正可不必雨也。

  ◆ 張心齋《幽夢影》/ 一歲諸節,以上元為第一,中秋次之,五日九日又次之。

  ◆ 古代主要節日/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 春節習俗/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子婿,十二查某子返來拜,十三食暗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 【五步成詩】唐•史青能五步成詩。後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清•沈炳震《唐詩金粉•敏悟》:『青上書自薦能詩,雲:「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內可塞明詔。」明皇試以除夕、上元、竹火籠等詩,應口而出。上稱賞,授以官。』今存《應詔賦得除夜》一首,見《全唐詩》卷一一五。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後因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形容統治者為所欲為,卻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嚴格要求別人。

  ◆ 【珠連璧合】指日月、五星同時出現於天的一方。語出自《漢書•律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謂太初上元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時,七曜皆會聚鬥、牽牛分度,夜盡如合璧連珠也。』多泛指日月五星普照天下。

  ◆ 【日月重光】《書經•顧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陸德明釋文引馬融曰:『重光,日月星也。太極上元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如疊璧,五星如連珠,故曰重光』。孫星衍疏:『重光者……言文武化成之德比於日月也』。後以『日月重光』比喻經過動亂後,出現了穩定昇平的新局面。

  ★ 以上資料來自不同來源出處,經由電腦匯整產出,《汗青智庫》有超過兩億筆的數位資料。汗青智庫 鄭元方 Line ID : 0975270823如要看更多資料,請搜尋《汗青智庫》或 鄭元方。《汗青智庫》歡迎有興趣的基金會或個人一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