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奶奶,閩南俗稱魏媽。福州方言保留著中原古音,喊媽媽叫“依奶”,喊奶奶叫“依馬(媽)”。因此,魏媽就是魏奶奶。河南固始元霄廟(即魏媽廟),當地百姓千百年來都叫大山奶奶廟,大山奶奶就是魏媽。每年農曆十月初十大山奶奶廟廟會,鄂豫皖三省七個縣數十萬信眾都會來到安山雲霄廟燒香禮拜。
●河南固始泉河雲霄廟
去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有爭議的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我應邀到息縣、固始考察並開講座。固始根親博物館館長龔平開著私家車陪我下鄉考察,車到泉河鄉,遠望巍巍安山,她說:“魏媽廟就在安山頂,山那邊就是安徽,我家祖輩就是從安徽遷移到固始泉河鄉”。我恍然醒悟,豫皖交界的安山,就是唐代光壽二州的祖山。唐代光壽二州是開漳聖王陳元光,特別是閩王王審知起兵的根據地。龔館長帶我們進固始森林公園,沿著盤山公路,直達山頂雲霄廟(即魏媽廟)。
●河南固始雲霄廟魏媽像(右側戎裝媳婦像)
漳州地方志記載,魏媽號雲霄,所以固始雲霄廟就是魏媽廟,漳州市的雲霄縣也來自魏媽的號。我原來只知道陳元光開闢漳州郡時,因魏媽認為九龍江像北方的漳水,故名漳州郡。現在看來,魏媽在台閩豫的影響力,遠遠超過我的想像。
魏媽就是魏敬,隋中書魏潛之女,諳文韜武略。夫陳犢,字克耕,佐唐高祖平天下,功拜玉鈐衛翊府中郎將、懷化大將軍,有開國元勳封爵,魏氏因稱開國元勳夫人。
迨唐總章二年(669年),魏媽之季子陳政以左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銜,奉詔戍閩靖“蠻獠嘯亂”,任嶺南行軍總管,進朝議大夫,統率府兵3600名自中原南下。至界,受阻,以兵少請援。旋詔命中郎將陳敏、陳敷率軍校五十八姓增援。魏氏見三子將先後赴閩,遂舉家與俱往。至浙之江山,陳敏、陳敷病歿。進入閩之浦城,孫2人亦病歿。然魏媽堅毅多智,以國事為重,強忍哀痛,繼率大軍直抵閩南與其子陳政會師,隨即進屯雲霄原綏安故城營地。儀鳳二年(677年),陳政卒,孫陳元光襲職,代領其眾,平定閩粵,開創漳州。天授二年(691年),魏媽卒,陳元光將軍以支孫承重。次年,奉敕葬祖母魏氏於雲霄半徑仙人山之麓,為其結廬守制。魏媽晚年住燕翼宮,遺址尚在雲霄本里。
魏媽隨軍戍閩時,年已70有餘,途中屢遭親屬病殂之痛,猶長征萬里,親自提兵至鎮所,政始得以重振士氣,靖寇患於炎荒。陳政歿後,魏媽雖已年邁,仍輔佐其孫陳元光將軍建功立業。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特追封其為濟順嘉淑夫人。雲霄威惠廟為其立像崇拜,以示民間緬懷之至誠。
●福建漳州雲霄魏媽廟
漳州雲霄縣博物館館長湯毓賢經長期研究發現,其實,歷史上佘太君並無其人,而是以開漳聖王陳元光的祖母魏敬(即魏媽)為原型進行的藝術創作。
電視劇中的佘太君(原型魏媽)
前幾年我又研究發現,福州長樂機場附近的顯應宮地宮後殿正中供奉的是陳政陳元光夫婦像,左側供奉的第二任漳州太守陳珦和馬仁將軍像。
●地宮後殿正中主祀陳政夫婦和陳元光夫婦
●陳元光之子陳珦(第二任漳州刺史)和馬仁
右側供奉的不是臨水夫人,而是率領陳元光馳援陳政的魏媽(陳元光的祖母)行軍途中群塑。
●魏媽行軍圖
魏媽兩側是著戎裝的兒媳婦(死於途中的陳敏、陳敷的遺孀)。他們身穿戰袍高圓領不同於陳政陳元光夫人大開襟的鳳帔。魏媽左側的兒媳婦(女將)還頭戴盔,盔帶係於脖間,顯然是一員戰將。這兩尊戰爭氣氛濃厚的泥塑決不可能出現在臨水夫人群塑中。前排右側是孫媳婦,左側是閩南人信仰的神醫"吳夲救虎"。細看吳夲泥塑,是典型的男道士裝束:頭束道冠,正面束髮隆起,身穿道袍,手托藥缽,坐在被救的溫順的老虎背上。傳說神醫吳夲名聲很大,連老虎口中被銀簪卡住,都找吳夲救治。這就是閩南盛行的保生大帝傳說,與福州臨水夫人信仰中的江婆江夫人完全不同。旁邊兩尊侍女懷抱嬰兒,說明魏媽"攜家帶口"。最前排有騎士、馬夫和魁梧的武將,說明魏媽在行軍途中。這組群塑絕不可能是目前信眾所認為的婦女保護神“臨水夫人”。否則,兩側戎裝的女像怎麼解釋?騎虎的道士怎麼解釋?兩側騎馬的武士和馬夫怎麼解釋?長樂顯應宮是開漳聖王及其部將的後裔所建,因此,長樂漳港就是漳州人聚居的港口。開漳聖王陳元光和魏媽的影響力已經波及福州長樂漳港。
長樂漳港顯應宮前殿有一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和下西洋群塑:
地宮前殿左側鄭和下西洋群塑
鄭和群塑中的阿拉伯人哈桑泥塑
鄭和泥塑左側的“哈三(桑)”泥塑我特別感興趣。該泥塑頭戴圓帽,身穿長袍,腰繫錢袋,腆著肚子,一副阿拉伯人形象,說明哈桑是鄭和的蕃客通事(翻譯),即鄭和的代言人。哈桑是明朝永樂年間長安人,回族,清真寺掌教(阿訇),精通阿拉伯語和錫蘭語,聰慧穩重,被鄭和慧眼選中。從鄭和第四次下西洋開始,他發揮了“通國語”、“佐信使”以及安定人心於危險中的關鍵作用,為船隊安全引航、出謀獻策,協助鄭和順利完成使命。該泥塑雖然威風凜凜,但比主神鄭和矮了半截。哈桑泥塑是證明主神鄭和的重要旁證,中國民間神祇中很難找到這種外族形象的配神。
長樂漳港顯應宮主祀神是開漳聖王。據記載,陳元光部將李伯瑤的三子李萌汝就鎮守在新寧(今長樂),兼理水務。因此,這座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的長樂顯應宮,很可能原來就是李伯瑤後裔的家廟。長樂漳港的地名由此而來,主要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其部將的後裔聚居長樂漳港,以漳州人為主,因此命名為“漳港”。
總之,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奶奶魏媽,活了93歲,在台閩豫和海外開漳聖王信仰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永久的紀念。
長樂顯應宮地下宮殿五組彩繪泥塑是1841年大修宮廟時統一製作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當地有識之士除了重塑自已先祖陳元光群塑外,專門在前殿增塑了媽祖和鄭和下西洋兩組群塑,表達了面向海洋、開海進取、走向世界的願望!開眼看世界不僅僅是林則徐,而是一代神奇的福建人。一場風暴掩埋了長樂顯應宮,直至改革開放後的1992年修建長樂國際機場,神奇的顯應宮才重見天日,而且出土時彩塑上趴滿美麗的大蝴蝶,百姓俗稱'蝴蝶宮'。
作者簡介:
歐潭生(1945——),男,福州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現任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曾任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館長、閩江學院考古學教授、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