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我終於考證出:“唐甘棠港不在福安在福州”。回到四年前,承蒙福州市王審知研究會會長王忠義先生熱情邀請我到長樂考察。
2014年3月28日,我帶領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五名研究生參加福州市王審知研究會組織的春祭閩王王審知活動,針對長樂也發現甘棠港的說法,我即席發表了《也說甘棠港》的演說。
●3月28日長樂新國際公司甘棠港研討會
高宇彤、林廉先生論證的“長樂黃岐澳,閩國甘棠港”。他們主要依據長樂黃崎澳海邊乾隆二十六年摩崖石刻文字:“二十四都有黃岐門口二澳,以青嶼舖洲分界。以北黃岐澳......”。“澳”指海邊彎曲可以停船的地方。由於對岸是著名的黃崎島(今琅岐島)。所以長樂金峰海邊才有“黃岐澳”的稱呼(連江黃岐島南岸也有黃岐澳)。至於當地有“甘垱”地名,說明此地為甘棠港南岸,也被變成福州方言“甘垱”(即甘棠)保留至今。白馬忠懿王廟和劉山甫作法的棋山寺也是歷史見證。但是,真正的甘棠港的故事,應該在閩江口的琅岐金牌門。
為何長樂金峰有“甘垱”(甘棠)街?因為瑯歧島是個孤島,即使今天,未修橋前,我們都要過渡才能去瑯歧。因此,長樂金峰在唐代王審知炸石修甘棠港時,一定是後勤指揮中心,甚至閩王王審知還親自來督戰,所以宋代以後修建了紀念他的白馬忠懿王廟,劉山甫作法的棋山寺也保留至今。金峰街道福州方言叫“甘垱”,就是紀念甘棠港的意思。
●長樂白馬忠懿王廟
●棋山寺天王殿位於福建長樂文嶺前董村,始建於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
據王忠義先生提供的《古之黃岐港》一文記載:都官渡位於二劉村長溪(今稱“二劉溪”)與籌港(今稱“潭頭港”)交匯處。據都官渡玄帝廟重修碑記記載:“歐冶都官渡臨,屏山官德磹迎,甘棠籌港通津,水陸古道必經”。
●閩國都官渡“玄帝亭”
請注意這兩句詩“甘棠籌港通津,水陸古道必經”。說明王審知派劉山甫駐紮在長樂金峰潭頭一帶,對面就是琅岐孤島,金牌門炸石疏通工程浩大,潭頭都官渡就是“甘棠籌港”,是人員物資運輸的重要碼頭。
長樂潭頭鎮二劉村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村,朱熹曾到此講學,劉山甫後裔劉砥、劉礪是朱熹忠實信徒。朱熹死後,劉砥、劉礪兄弟倆出巨資編印朱子文集,後人把他倆與朱熹同列“三賢祠”。
由於長樂金峰背靠大陸,運輸方便,大批物資通過“甘棠籌港”閩國都官渡,運往琅岐島。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王審知派劉山甫到棋山市作法:“公乃具馨香黍稷,薦祀神袛。有感必通,其應如響。祭罷,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達旦,則移其艱險,別注平流。雖畫鷁爭馳,而長鯨弭浪。遠近聞而異之,優詔獎飾。仍以公之德化所及,賜名其水為甘棠港,神曰顯靈侯,與夫召神人似鞭石,驅力士以鑿山,不同年而語矣。”最後,還總結道:“黃崎之勞,神改驚濤。役靈袛力,保千萬艘”。
這段話的意思:劉山甫一面在棋山寺作法,一面派工程技術人員到琅岐金牌門礁石上用樹木燒成高溫,等待“震雷暴雨”。根據熱脹冷縮的原理(就像都江堰炸開寶瓶口)炸開礁石,形成了今天287米寬的“琅岐門”和火紅色的“金牌門”。然後,劉山甫上報王審知,王審知上報唐哀宗“有感必通,其應如響。祭罷,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達旦,則移其艱險,別注平流。雖畫鷁爭馳,而長鯨弭浪。遠近聞而異之。”唐朝最後一個皇帝唐哀宗李柷十分高興,“優詔獎飾。仍以公之德化所及,賜名其水為甘棠港。”
因此,王審知開闢的甘棠港,主要功績是派劉山甫炸開琅岐金牌門礁石,拓寬航道,讓海船順著潮流經甘棠閘直達福州鼓樓前。第二天,又順著海潮出甘棠閘,經金牌門出海遠航。長樂金峰街不僅是開闢甘棠港的後勤指揮中心,而且是海上貿易的重要據點,所以福州方言稱為“甘垱”(甘棠街)。
作者簡介:
歐潭生(1945——),男,福州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現任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曾任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館長、閩江學院考古學教授、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