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文史研究館每個月都要組織一次館員采風活動。2016年6月21日,我們十幾位館員在陳澍館長帶領下前往羅源縣考察。羅源白塔鄉隱峰寺是我們考察的最後一站。著名書法家陳奮武館員應邀題字。我們幾位館員在禪堂喝茶等待。我偶而問及寺院內有沒有文物古蹟,俗家弟子楊旦旦立即帶我到講經堂建築工地,指著一口巨型石槽。我眼睛為之一亮,從沒見過如此巨大的石槽。仔細辨認石槽外壁刻字,赫然寫著:“當山僧海恭舍錢造,時紹聖三年丙子,歲十月日題”。我請來全體館員觀看,大家都為之一震。這種底下有孔的石槽不同於北方餵牲口飼料的石槽,特別是有北宋紀年刻文的石槽更為珍貴。這次偶然的發現,開啟了福州北宋紀年石槽的研究工作。新興的微信聯絡促進了這項調查研究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
作者歐潭生與羅源隱峰寺界崇法師
首先,百度搜索到羅源縣古稱羅川,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初置羅源場,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改為永貞鎮,五代後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改稱永貞縣,第三年(公元935年)創建應德院,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定名為羅源縣。《三山志》載羅源縣“廣德院(<刻本>作應德院):新順裡,同年(五代後唐清泰二年,即公元935年)置,偽閩永和元年也。舊產錢六貫八十一文”。這裡要指出的是,封建社會史家把五代十國中的閩國稱'偽閩',只承認五代後唐,其實福建是在閩國實際管轄下,新建的羅源應德院得到閩國的支持和幫助。因此,按現代史學觀點,應該稱羅源應德院始建年代是五代閩國永和元年(即公元935年)。當年大赦天下,必然對羅源應德院的創建給予支持與幫助。南宋《三山志》注:未經界前謂之舊產,已經界後謂之新產。今稅苗、鹽役雖用新產科納,而敷四色錢猶用舊產,故特存之。後以此。這說明宋代官府還向寺院收稅,舊產錢的多少,反映出寺院的規模和經濟實力。請注意:據南宋《三山志》卷三十八寺觀類六記載,羅源縣六十一所僧寺,舊產錢最多的就是應德院,多達六貫八十一文,其他寺院三貫、一貫不等,多數只有數百文,少的如泗州庵只有舊產錢四文,招賢里三學院舊無產錢。當年,福州城內慶城寺舊產錢也只有四貫一百九十二文,可見,羅源應德院(現名隱峰禪寺)香火鼎盛、規模宏大。
6月25日,羅源隱峰寺界崇法師專門派辛師傅和他的弟子黨勝鬆開車接我和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班長李磊一起到寺內測量北宋紀年石槽。
羅源隱峰寺北宋治平四年石槽(1.59米長)刻文:'募眾緣造石槽貮口,治平四年(1067年)丁未,歲三月十日記。'說明此物叫'石槽',而且是貮口!
最引人注目的是羅源隱峰寺講經堂工地上的北宋紹聖三年石槽刻文:'當山僧海恭舍錢造,時紹聖三年(1096年)丙子,歲十月日題'。北宋紹聖三年石槽最長(5.11米),堪稱石槽王。
6月28日,羅源隱峰寺界崇法師又派辛師傅和他的弟子黨勝鬆開車到福州接我去閩候縣南嶼鎮保恩村南澗寺調查,車到永泰雙龍碼頭,不能直接開上山,三人只好擺渡過大樟溪,冒酷暑上山來回十里地,考察了北宋南澗寺元豐四年(1081年)石槽(長3.4米)。
《三山志》記載:“侯官南澗寺:州西南。梁大通六年,居士蘇清以宅為之。唐乾寧二年,閩王創天王殿。三年,號南澗護國天王,合庵十二為寺,以居澗旁,故名。……舊產錢七貫五百二文。”比“六貫八十一文”的羅源應德院還多。南澗寺摩崖石刻有詩云:“客至不點茶,相看淡如水。白雲深谷中,穩坐浮生里。”與前日考察下山時,我彷古絕即興詩不謀而合,就像穿越時空的歷史對話——《題照》:“石槽考古到江灣,舍車過渡上荒山。雙龍留影雄赳赳,歸來脫履不難堪。”
7月3日,羅源隱峰寺界崇法師再次派辛師傅和他的弟子黨勝松陪我去福州開元寺和鼓山湧泉寺考察。
在福州開元寺考察了三口北宋石槽,其中兩口有紀年刻文的石槽放在著名的鐵佛殿前。台下一口石槽為北宋大觀二年紀年,刻文中還明顯地說“廚下結緣”,說明這口石槽原為廚房裡的貯水槽。
另一口石槽位於鐵佛殿台基上,刻文紀年為嘉祐辛酉。
另外一口沒有紀年刻文,但種滿荷花,放置在藏經閣台基前。
福州鼓山湧泉寺香積廚有五口宋代石槽,其中兩口有紀年刻文,分別是天聖五年和天聖七年。
北宋天聖五年石槽
北宋天聖七年石槽
福州北宋紀年石槽對比表
福州北宋纪年石槽对比表
年号
公元纪年
地点
长度(米)
天圣五年
1027
福州湧泉寺
2.67
天圣七年
1029
福州湧泉寺
2.72
嘉祐六年
1061
福州开元寺
3.53
治平四年
1067
罗源隐峰寺
1.59
元丰四年
1081
闽候南涧寺
3.41
绍圣三年
1096
罗源隐峰寺
5.11
大观二年
1108
福州开元寺
3.77
宣和六年
1124
福州法祥寺
南后街光禄吟台
1.83
根據對比表,可知最早的北宋石槽是福州鼓山湧泉寺香積廚內天聖五年和天聖七年的刻文石槽,內有“……用……壽”等字樣,說明北宋最早的石槽應該是廚房裡的貯水槽,是一般生活用品。連較晚的福州開元寺大觀二年刻文石槽也說:“廚下結緣”。
根據對比表,福州開元寺兩口紀年刻文石槽(嘉祐六年和大觀二年),均放置在開元寺最重要的鐵佛殿前,成了廟堂前具有防火消防作用的貯水槽,也是風水學上接納天水的重要擺設。羅源隱峰寺和閩候南澗寺北宋刻文紀年石槽也有著類似的功能。
根據對比表,隨著北宋政治經濟發展和佛學寺院的興盛,廟堂前的紀年刻文石槽逐漸變大,出現了羅源隱峰寺紹聖三年巨型石槽,僅次於它的是較晚的福州開元寺大觀二年石槽。我們考察羅源隱峰寺時,發現至今白塔鄉石材公司林立,當地盛產“羅源紅”花崗岩,說明開采和雕鑿花崗岩是當地的傳統產業,具有悠久的歷史。也說明《三山志》所記載的北宋應德院(今名隱峰禪寺)“舊產錢六貫八十文”才會產生如此巨型的紀年刻文石槽,堪稱“北宋石槽王”。羅源隱峰寺界崇法師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準備在寺院大門左側籌建三百平方米的“(宋)應德院石槽文物展館”,保護和展示千年石槽、石臼、鐵鐘等歷史文物和隱峰禪寺歷史圖片展。
在福州閩山光祿吟台有一個石槽被清代著名博物學家郭柏蒼命名為“法祥院石盆”。其實,就是羅源隱峰寺北宋紹聖三年自銘為“石槽”的器物。《烏石山志》記載,法祥院石盆:“在閩山方井東,宋宣和六年,僧了然造。其地屬今南門後街英達鋪,為唐閩山保福寺大殿舊址。 (柱礎殿磚俱沒土中)。光緒六年,邑人郭柏蒼穿漾月池,得於土中,旁鐫'宣和六年甲辰季冬造盆,了然建置'。(楷書漫滅,光緒辛已,郭柏蒼篆刻其字於左)。該石槽長1.83、寬0.91、高0.7米,厚9公分。如果郭柏蒼考證的對,這件福州北宋最晚的石槽長度變短、槽身變高變寬,被郭柏蒼誤認為是“石盆”,供於法祥院內。此時(宣和六年)離北宋王朝滅亡的“靖康之難”只差兩年。綜上所述,考察福州北宋一百多年間寺院紀年石槽功能和大小的演變,可以看出佛學和寺院發展的脈絡乃至國運的盛衰。
明清以後,北宋廟堂前的這種石槽,逐漸演變成士大夫住宅天井內擺設的一種貯水、養魚、養花草的石槽。
福州鼓山舍利院前清康熙九年石槽已種滿睡蓮荷花,與周邊盆景一樣,變成了純粹的園林擺設。
附件
1、原福建省政協主席遊德馨題詞
2、羅源隱峰禪寺山門左側新建的文物展館前言
(宋)應德院石槽文物展館
前 言
千年古寺隱峰裡,大宋繁華石槽中。
羅源古稱羅川,五代閩國永和元年(公元935年)始建應德院。先有應德院、應德村,後有羅源縣。《三山志》記載,南宋羅源縣有寺院六十一座,應德院規模最大、香火最盛。明清以後改稱隱峰寺。這裡展出的北宋應德院'治平四年',特別是'紹聖三年'石槽(長5.11米,堪稱石槽王),生動地反映了這段歷史。走進展館,兩棵地下出土的黑黝黝的巨大古香樟樹映襯出歷史的滄桑。石槽是本館主題,這種底部有圓孔的石槽,不同於北方餵牲口飼料的石糟。它原本是廚房裡的貯水槽,隨著北宋佛學和寺院的發展,它演變成寺院殿堂前承接天水的紀年石槽。明清以後成為士大夫住宅天井裡種花養魚的擺設。同時展出的還有應德院內寬唇圜底大石臼和明代鐵鐘等。
文物重光誇盛世,應德院裡應德生。
3、籌建中的羅源隱峰寺應德院石槽文物展館
4、遊意大利有感
2016年國慶節,我一家去意大利自駕游,在梵蒂岡博物館院內發現四口洋石槽。中國北宋是公元十二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是公元十八世紀。梵蒂岡博物館院內洋石槽顯然受中國北宋廟宇前的紀銘石槽影響,只是材質變為白色大理石,紋飾變為歐洲特色的男女天使、獅首環、獅吞馬、獅吞羊圖像。
意大利梵蒂岡博物館庭院內洋石槽(男女天使)
意大利梵蒂岡博物館庭院內洋石槽(獅首環)
意大利梵蒂岡博物館庭院內洋石槽(獅吞馬)
意大利梵蒂岡博物館庭院內洋石槽(獅吞羊)
5、存疑事項
我參觀意大利古羅馬鬥獸場,發現用火山灰砌成的紅磚拱門和牆體,與我國東漢時期用灰磚砌成的拱形墓室相似。
羅馬鬥獸場(意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斗場、羅馬競技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鬥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相當於我國東漢章帝時期)。我們在斗獸場及其附近,看到了很多紅磚砌成的高大拱門和殘牆,與我國東漢墓中灰磚砌成的拱門和墓室很相似。紅磚顯然落後於灰磚,我國洛陽、南陽等地契形灰磚砌成的東漢墓室拱門與古羅馬鬥獸場用火山灰砌成的契形紅磚拱門,究竟誰影響誰,值得中西考古工作者研究。古羅馬鬥獸場建成100天內,5000野獸與3000奴隸在容納九萬人的鬥獸場內喪生。古羅馬鬥獸場的血腥,與中國漢代的文明,有著天壤之別。
作者簡介
歐潭生(1945——),男,福州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現任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曾任福建省曇石山博物館館長、閩江學院考古學教授、福建師大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