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茶在泉州開花結果及一度挫折情況

  茶葉作為藥物和飲料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泉州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必然很早就有茶葉上市,但經營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了。現僅從前一輩經營茶葉傳說及略知概況作為簡介。

第1則

  昔年出售茶葉不像現在開設店舖有固定地址,而是肩挑販賣於街市。賣茶葉者有本地人、南安人、安溪人、同安人。到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本市才有張泉苑茶店,其創始人是同安人;不久,又有丁泉岩茶店出現,創始人是本市南門橫街人:繼後有周玉泉茶店,創始人是安溪竹園人。自此本市經營茶葉者如雨後春筍,計有:“廖泉茂”、“北苑春”、“維林”、“周玉苑”、“茗苑”、“崇林春”、“茗圃”、“芳圃”、“新春”、“甘泉”、“泉春”、“仙苑”、“春苑”等店號,構成了泉州茶葉經營興盛的局面。但當初各商號都是各自經營的,很少聯繫,甚至互不往來,在經營上都是以追求高利潤為目的,除個別店鋪外,茶葉的質量都是很低的,有的還摻雜使假、粗製濫造,同業又互相嫉妒互相封鎖,各找銷路,競爭激烈,這是以往經營茶葉的現象。由於經營落後管理不善質量低劣、開支費用大及人事變遷,因而“維林”、“北苑春”、“廖泉茂”、“芳圃”、“崇林春”、“新春”、“春苑” 、“甘泉”等商號相繼倒閉。

  1921年後僅有“泉苑”、“泉岩”、“玉苑”、“玉泉”、“茗圃”、“仙苑”、“泉春”等幾家存在,然繼而興起者有“倪鴻記”、“李嵋峰”、“丁集春”、“一枝春”、“福太和”、“祥安”、“顏芳岩”、“名峰”、“鰲旋”,還有“周玉芳”、“黃胜泰”、“安奇苑”三家不開店鋪在家中經營。

  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1月泉州茶葉全行業接受社會主義對私改造的有“張泉苑”、“倪鴻記”、“丁泉岩”、“周玉苑”、“吳泉春”、“名峰”等,尚有“集峰號”(係由“嵋峰”、“集春”、“茗圃”、“安奇苑”、“胜泰”等店於1955年私私合組)、“仙苑號”(系由“仙苑”、“芳岩”私私組合)、出​​家人“鰲旋號”均光榮參加改造。

第2則

  茶葉興盛時期的三個特點:第一特點是創設品牌貨,如“張泉苑”的水仙種茶和“倪鴻記”的武夷清源茶餅。這二號名產品在國內外都有一定群眾信譽,時至今日(編者按:指上世紀80年代初)仍受人歡迎。第二特點是業務發展到台灣地區和東南亞各國,如“周玉泉”和“廖泉茂”二號茶店採用陶罐,每個裝茶四小兩重,俗名“罐仔茶”,用航船直運台灣,相當暢銷。

  “張泉苑”水仙種名牌的由來主要是採用武夷岩茶精製配合久藏而成。在1914年前後本市發生一次大火,別家茶店都被燒光了,唯獨“泉苑”的倉庫仍保存有200多箱武夷岩茶,估計有60多擔(當時,赴武夷山採購茶葉交通極不方便,一次往返要2個月以上時間)。同時又從汕頭茶店購進一批久藏武夷岩茶,將這二類配合成為水仙種而出名。蓋武夷岩茶優點藏之越久越有藥效,飲之可以清除肺火、解除熱毒,又有能興奮精神之功。泉州過去不止一次發生流行疫症,死亡者很多,附近如金門、晉江、廈門、同安等縣市也常流行傳染病。外感初期如服“水仙種茶”頗有療效,因而銷路大增。華僑出國,親友爭相購買“張泉苑”水仙種茶作為禮品贈送,華僑本人也要再買這“水仙種茶”久藏。在南洋熱地飲之更有藥效,“張泉苑”因此獲利很多。“張泉苑”在武夷山對著名產岩茶廠如“慧苑”、“青雲”、“竹窠”、“天井”、“彌陀”、“磊珠”、“碧石”、“幔雲”等八個大岩名茶每年所產茶葉壟斷收購制焙收藏,保持岩茶原本質量不變達2-3年之久,成為名牌秘訣。

  “倪鴻記”武夷清源茶餅的著名是自己在武夷山擁有清源岩,除茶葉外自己有承祖遺傳製茶合藥配方44味,全部依古法制熟藥,每年生產產品運到泉州鴻記茶店出售。茶餅的特點適應感冒、中暑、惡寒、發熱、開胸調胃、止嘔止洩之功效,很受群眾歡迎。解放前最高年銷售量可達2-3百多擔。解放後直至現在(編者按:指上世紀80年代初),泉州茶葉加工廠仍保持常規生產,每年500市擔尚難應付市場需要。

  台灣銷售泉州“罐仔茶”是由於台灣人的生活習慣。清宣統二年(1910年)間前後由本市“周玉泉”、“廖泉茂”二家茶店採用武夷粗茶拼配建甌茶葉,用陶罐每裝四小兩,每竹簍裝100罐合25市斤運到台灣鹿港,售價8-10元,最高全年出口達5000簍,最低也有3000簍。在台灣,逢年過節或婚喪喜慶家家都必定購陶罐茶敬客以表誠意。為此台灣人飲茶成癮。及後台灣為日本侵占不許大陸茶進口,銷售台灣之茶逐致斷絕。嗣後不久“廖泉茂”亦告倒閉。

  泉州從前少產茶葉,多數是向產茶區購進,清嘉慶五年(1800年)前後開始向武夷山購進。武夷岩茶在泉州有很高價值,人人相信,銷售利潤又大,每年春天各茶店都派人攜巨資往武夷山選購,3月去8月回泉州。最興盛時代(1915年前後)每年採購達1千箱左右(每箱25-30市斤),其中“張泉苑”佔半數以上。另又向浙江溫州購來的“溫州粗茶”則是以桂圓、土糖換購來的,每年約有500市擔,每擔售價15-30元:另購進大田華口茶每年約300市擔(俗名為“茉莉香茶”);安溪人挑來販賣每年約100-200市擔左右,每擔約35-50元。過去,泉州全年吞吐茶葉達2000市擔,其中一部分是本地銷售(當時包括晉江縣),一部分運轉同安、金門、台灣及帶出國。

第3則

  泉州市茶葉銷路中間銳減原因:1、我國台灣及東南亞各國被日本侵占期間出口中斷;2、廈門市茶葉店興起如“林金泰”、“林奇苑”、“王堯陽”和“林和泰”、“張源美”等,他們自己武夷有茶山、安溪有老家、新加坡有自己的商店,俗言說“山到海”都是一家人,擁有資金、經營有法,導致泉州市場被奪;3、經營者貪圖眼前利潤,沒有認真鑽研技術業務;4、有些茶店只知仿冒“泉苑水仙種”,降低質量,求高利圖活;5、有的隨買隨賣,質量低劣,影響顧客的信用;6、部分茶店利不及費以致中途倒閉。在此情況下每年吞吐量降為600多擔。

第4則

  安溪烏龍茶在泉州開花結果及後一度挫折的情況:

  安溪茶在清嘉慶五年(1800年)前在泉州就有產品銷售,可是數量不多。多數人在自產自銷,有的去南洋推銷,有的販售鄰近各縣市,有的自運汕頭市。其中“鐵觀音”最為著名,其他如“奇蘭”、“梅占”等統稱“色種”,質量也相當好。泉州人過去因長期習慣飲用武夷茶,總認為安溪茶氣味嬌豔芳香,但性較寒冷,多飲有傷脾胃,故很少人購買;其次是經營茶店的人自身對安溪茶認識不足又無制焙拼配本領,即使出售安溪茶也怕群眾看輕自己,招牌上總寫武夷岩茶藉以騙人;直至1927年間乃有周玉苑茶店(安溪人創辦)首先將安溪盛產的“奇蘭”、“梅佔”、“烏龍”等焙火拼配試銷,市場上深得飲者讚美,顧客樂於飲用,歸國華僑也漸有人向各茶店購買安溪鐵觀音帶出國並以此贈海外親友。安溪茶不但質量好成本低,產地近選購便利,各茶店乃群起經營,自此安溪茶乃在泉州開花,每年原銷100多擔一躍上升為每年400多擔至600多擔。這是安溪烏龍茶在泉州銷售展開局面的起步。

  1937年廈門被日本侵占,安溪茶葉原取道廈門運銷南洋群島道路斷絕,茶商瀕於絕境,茶園荒​​蕪,而南洋群島各埠茶商卻函電交馳,叫國內安溪茶商要盡量設法出口,以免國際茶葉市場被台灣茶(當時台灣尚被日本霸占)及爪哇茶所掠奪。1938年泉州周玉苑茶莊負責人周修源(安溪竹園人、前清秀才)為打開安溪茶葉銷售困難局面,乃與本市大通船務行協商,取道泉州港口出海,直運香港。大通行同意並組織一條英籍商船“西利士”號穿走香港,“周玉苑”開始於新橋頭成立“周玉苑茶棧”,先後聯繫安溪各鄉茶商170多家,當時諸茶商不敢相信泉州可以出口,於是茶商中較大家如“林金泰”、“王堯陽”等號先貨運670箱(每箱36市斤)來泉試運,於6月間試運香港成功,南洋僑商無不讚許。此後安溪茶商們相繼將大批茶葉用溪船運到泉州,待輪運抵達香港,計達8千多箱(每箱36市斤)。同時還有“張源美”和“泉安”茶棧設立,但不久相繼轉業。

  當時,國民政府見有利可圖,於1938年6月間,設立“福建貿易公司晉江辦事處”,擬採購安溪茶出口,但安溪茶商不肯出售,反复協商後才決定由安溪僑商自辦茶葉結匯出口。當年10月在泉州第一批茶葉計8千多箱全部出口,每箱結港幣20多元(當時米價每擔為5元)。

  1939年,政府規定茶葉為統購統銷物資,4月在泉州設立“茶葉管理局辦事處”,對茶葉進行嚴格控制,內外設立“運照”。茶商們國內國外聯合再向中央政府(重慶)請願,要求開放港口;同年允許繼續出口,茶商自行向中國銀行結匯。前後兩次運銷香港計1萬6千多箱,結匯每箱港幣20多元,合計約40萬港幣。

  1938年至1941年兩年多時間裡,政府對茶葉管理收購機構多次更改,政策多變,影響安溪產銷甚大,南洋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後,交通斷絕,安溪茶積壓在泉州城達2萬多箱,後來陸續轉為內銷。

  1941年起積壓在泉州的安溪茶,迫使茶商們各找門路,有的運回安溪後轉銷漳州及廣東汕頭:有的傾銷鄰縣惠安、同安等地;有的在泉州銷售。當時,泉州各茶店公認這些不能出口的安溪茶均選自好土壤之產品,加工精良制焙認真拼配花火充足,使茶葉色香味形齊全,有它獨特風格,飲之令人喜愛,價錢便宜而茶葉品種又多,可以自由選擇,於是各茶店爭相購進,到處推銷,目的希望提高自己,能出品牌號。群眾飲之成為習慣,以往對安溪茶的偏見逐漸消除,形成今日人們普遍喜愛飲用的日常必需品,並堪與武夷岩茶媲美。其中如“倪鴻記”的“三印水仙”、“武夷清源茶餅”,“泉岩”的“小種泡”,“玉苑”的“鐵觀音”、“貢品烏龍”,“仙苑”的“虎標萬應茶”,“嵋峰”的“盒裝鐵觀音”等在群眾中已經是有一定聲譽的名牌貨。

  這就是安溪茶在泉州開花結果及一度挫折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