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家混元派長壽十二秘法

  華夏文明,淵源流長。五千年也好,八千年也好,我們夢寐以求的,不外乎八個字:長生不老,益壽延年。歷代道家、皇帝,都在忙於求仙方,覓仙果,煉金丹……結果無一人能逃過死亡的劫數。

  但發源於我們中國安徽天柱山的道家第一派:混元派,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養生保健經驗,所以,混元派的歷代傳人,壽命都很長,據司馬遷《史記》上說,老子活了230多歲;《漢書》記載,左慈(老子的再傳弟子),活了137歲;吳雲青(老子混元第50代傳人)老先生活了160歲。而按照源於安徽天柱山的混元派的方法實修,人們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往往是從不同地方,搜尋來一些養生知識。真經一句話,假經萬卷書。

  今天,我在這裡告訴大家,混元派的真經是《混元八法》,通過系統的學習,可以由名師帶您長壽。而在家散居的人,可以通過混元派的《十二長生秘法》,來實現長生不老,健康長壽。天柱山是座人間仙山,道家神山,更是古往今來人們所說的壽山:山之北為壽州,山之南為舒州。

  舒州、壽州,都是因天柱山是壽山而得名。道家認為:北斗主死,南斗主生。天柱山正對著天上的南斗。所以,仙道貴生,天柱山主管著天上人間動物、植物的生命長短,是真正的壽山。因此,壽山天柱的這十二種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古法良方,只要您身體力行,長期堅持,就能長生。

  一、呼吸法門——食元氣。人的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擅長呼吸的人,可以獲得長生。所以,呼吸方法非常重要。《神農經》曰:食穀者,智慧聰明。食石者,肥澤不老(謂煉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是故食藥者,與天相異,日月並列。《混元道經》曰:穀神不死(河上公曰:谷,養也。能養神則不死。神為五臟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五臟盡傷,則五神去),是謂玄牝(言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天於人為鼻。牝,地也,地於人為口。天食人以五氣,從鼻入藏於心。五氣清微,為精神聰明。音聲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地食人以五昧,從口入藏於胃。五味濁滯,為形骸骨肉。血脈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於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根,原也。言鼻口之門,乃是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也)。綿綿若存(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复若無有也),用之不勤(用氣當寬舒,不當急疾、勤勞)。《混元道德經》曰:出生(謂情慾出於五內,魂定魄、靜,故生也)入死(謂情慾入於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類,各十有三,謂之九竅而四關也。其生也,目不妄視,耳不妄聽。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世,動皆之死地十有三(人欲求生,動作反之,十有三之死地) 。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也(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之活之太厚也。遠道反夭,妄行失紀)。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兇虎,入軍不被甲兵。兇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以共不犯上,十有三之死地也。究竟應該怎樣採氣,怎樣吐納、呼吸,歡迎朋友們來安徽天柱山學習,那裡,有塊石頭,叫“莊子石”,還有一個地方,叫“王安石坐忘谷”,“陳攖寧獨醒處”。

  二、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唾液,即口水,呈半透明液體狀。混元派認為:揚脖子,嚥口水,吞嚥津精玉液,能夠補腎,助消化,實現長生。混元派把這種方法,稱為“赤龍攪海”。《辭海》解釋說:“唾液腺分泌的液體和口腔壁上的許多小腺所分泌的粘液,在口腔裡混合在一起成為唾液。”正常成人每天分泌唾液達1-1.5升。在中國安徽天柱山隱居、修煉的魏華存(俗稱南嶽夫人),在其所著的《黃庭經》中認為:唾液從口腔壁湧出後,經舌根、咽喉,肺轉肝臟,進腎經,貯於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臟,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受天柱山老子混元派的景響,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也提倡:“早漱津,令滿口,乃吞之”;(清)乾隆皇帝也總結了“津常咽”的養生秘訣。現代醫學認為: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軟化收縮血管,溶解細菌,滅殺微生物,健齒強腎,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近年來,美國學者發現唾液含有能促進神經細胞生長和皮膚表皮細胞生長的“神經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日本食品研究所發現“唾液可以消除從氧氣和食物中產生的對人體十分有害的自由基”,最為可貴的是,唾液還有很強的防癌效果。美國喬治亞大學醫學院專家的研究表明,致癌作用很強的黃曲毒素和3.4--苯並比及亞硝酸鹽與唾液接觸30秒後就會消失,並建議“每口飯最好咀嚼30次”。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學者把它譽為:“華池神水”、“金漿”、“金津”、“玉液”、“玉泉”、“甘露”、“清潔劑”、“天然抗癌劑”等。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並非侈談。

  三、腳稱第二心臟,常搓湧泉保健康鄭思遠(俗稱鄭隱、火龍真人,系老子混元派的第五代傳人)在安徽天柱山隱居、修煉時,傳了三個非常有名的徒弟,一個是葛洪,著有《抱朴子》《肘後備急方》《神仙傳》等;一個叫鮑姑,是葛洪的妻子,她是中國中醫中的針灸之母、艾灸鼻祖。當然,鮑姑的取穴之法,也是源自南嶽夫人魏華存的《黃庭經》。那個年代,天柱山一帶高人云集,風雲際會,談笑有鴻儒,往來皆道宗。人才決定高度,心性決定深度,視野決定廣度,所以,經過赫胥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老子、文子、李翼、徐甲、匡氏七兄弟(匡阜、匡續等)、左慈、狐丘子、梅福、李廣(南嶽大師)、張魯(第三代張天師)、葛玄、魏華存(南嶽夫人)、於吉、鄭思遠、葛洪、鮑姑、閭丘方遠等一代代人的努力,天柱山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道家、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成為中國道醫與中國中醫的發源地。《黃庭經》認為:腳部乃“三陰交之始,三陽交之終”,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有26塊骨,19塊肌肉,33個關節,50多條韌帶,50多萬條血管,4萬多個汗腺。《黃庭經》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臟六腑的12條經脈有著密切的聯繫,佈滿了相關全身器官的反射區。但由於腳部離心臟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主要薄弱環節,容易遭受寒濕邪氣的侵襲,可見人體健康與否,和腳部健康關係極大,所以腳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顯得尤為重要。受中國道家混元派的影響,歷代醫學家認為,腳部保健並對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湧泉穴(即腳心中央凹陷處)。針炙經典文獻《靈樞·本輸》說:“湧泉屬足少陰腎經”,“腎出於湧泉”。意思是說,腎經之經氣猶如水井中泉水一樣,將從這裡源源不斷地湧出,長期不斷,經常以熱水浸泡後搓此穴,既可以溫補腎經,益精填髓,舒筋活絡,平衡陰陽,又可以舒通心腎,滋生腎水,抑制腎臟虛火,排泄體內毒素雜物;既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禦寒暖體,緩解肌肉緊張,消除各種疲勞,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氣,祛風濕,助消化,通大便,止瀉痢;同時,還能治療頭頂痛、疝氣、腎炎、性功能衰退、小兒驚風、失眠、高血壓、冠心病、心悸、咽喉腫痛、腳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幾十種疾病。正因為如此,湧泉穴才被中外醫學權威譽為“健身之穴”。

  四、頭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文獻《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認為:“諸陽之神氣皆上會於頭,諸髓之精氣皆上聚於腦,頭為精明之府。”也就是說,人體的精明活動,完全是靠人體先天和後天的精氣來維持。若有病變,則會出現“頭頸低垂,不能抬起,兩目凹陷無光”的精衰神亂之象。現代中醫學研究認為:人體之重要十二經脈和四十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匯聚於頭部。而《黃庭經》認為:頭頂中央(即前髮際後5寸與後髮際前7寸處)有百會、四神聰、上星、頭維穴,項後枕骨一帶有風池、啞門、醫明、玉枕、翳風穴,兩鬃有太陽、率谷穴,額前還有印堂穴。如以梳子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針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將會起到疏通十二經脈,促進大小周天血液循環,使氣血流暢,調節大腦神經功能,增強腦細胞的新陳代謝,延緩腦細胞的衰老,增強記憶力,醒腦提神,還能消除各種勞累疲倦、失眠煩躁、三叉神經痛、偏頭痛以及聰耳明目等多種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因此,有人主張“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後梳一回,中午休息後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兩分鐘梳60-100次為宜。只要你持之以恆地梳頭,就會感到頭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髮變黑,食慾增加。由此可見,勤梳頭的確是一種保養人體精、氣、神的最簡單經濟的長壽保健方法。

  五、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陶弘景也是安徽天柱山老子混元派的傳人,他的學問,主要源於魏華存的上清派一脈。所以,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一書中說自己的道醫知識,主要是蒐集“上自農黃以來,下及魏晉之際”,只要是“有益於養生及招損”的方法與經驗,他都老老實實地記錄下來,他也通過這些文字,老老實實地告訴我們,混元派的很多養生經驗,被他記錄在《養性延命錄》一書中。從這個方面來講,我們中國人應該感謝陶弘景,我們天柱山應該供奉陶弘景,有了他,我們才能了解到我們混元派是如何養生的,我們的古人,是如何心口相傳、代代傳承混元派道醫、道術的。《養性延命錄》以介紹養生方術為主,其中,陶弘景提及叩齒可以防治齲齒和齒痛。受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一書的影響,孫思邈也非常講究叩齒,認為叩齒可以長生。那麼,陶弘景的古法叩齒,究竟是怎樣的呢?這套功法是載於《養性延命錄》中一系列導引按蹻法的總稱。書中所錄各種導引法,大多出自《導引經》,《內解》等書,這些古籍早已佚失,我們只有依賴陶弘景所收集的文字,才能窺其一斑。從各種導引法的具體操練過程可見後世種種導引法,皆或多或少吸取了本導引法中的某些內容。

本功法具體練法如下:

   (一)清晨未起床前,先閉目叩齒4次,然後兩手握固,鼓漱津液和口中之氣,分3次嚥下,隨即閉氣不息;閉極則徐徐吐氣。如此3次後,起身跪坐,兩手按膝前,閉息,頭頸向左右交替扭轉後視,如此3遍。(二)下床,自然站式,兩手握固,閉息,兩腳跟交替跺地各3次;閉息,左右兩手交替上托、下按各3次;雙手十指交叉抱項後,閉息,左右交替扭轉身軀各3次;取大坐式,兩腿前伸,兩手向背後,十指交叉,上下極力對拔3次。早晚各練一遍,有條件者可多練數遍。(三)每日太陽升起時,平坐,兩手掌相對摩擦致熱後,熨眼3遍。接著以手指按摩兩眼內外眥。(四)每日叩齒36次(能叩至300次更好),可使齒堅不痛;接著以舌攪漱口腔上下左右,至津液滿口而咽之。如此3次,然後兩手摩熱,熨目14次,可增進視力。(五)每日起床後兩手搓熱,上下擦兩耳各14次,可使人年老不聾;兩手交替向上牽拉兩鬢頭髮各7次,最後兩手捧起所有頭髮,向上牽拉7次,可使人氣血流通,頭髮不白。(六)兩手對摩致熱後從上至下摩面,可祛邪氣,使人面有光澤;繼而從上至下迅速按摩全身,可散風寒,祛時氣邪熱,頭痛諸疾。或在夜臥前,用兩手按摩全身。(七)大坐式,以左手托頭上仰,右手向上盡力舉過頭頂,以身軀連手臂振動3次,然後再換中手,如法3次。〈八〉凌晨日未出前,西南大坐,兩手託大腿,盡力搖動身軀3次。〈九〉接上式,以左手握右手按於左腿上,前後儘力推摩左腿3遍;然後換手、腿如法推摩3遍。〈十〉接上式,兩手十指交叉,翻掌向前盡力推3次;接著,复掌按胸,兩肘向前突出,盡力而為亦3次。〈十一〉兩臂向左右交替盡力做挽弓射箭勢,左右各3次。〈十二〉右手按臀側,左手盡力上舉如托天;然後左右換手如法右手上托下按。〈十三〉兩手握拳,左右交替向平擊各21次。(十四)右手自右肩上下至背部,左手反臂握右手指3次;然後左右換手,如法3次。〈十五〉晨起,用一長拐杖柱撐左腿腳懸垂於床前,然後漸漸下伸左腿腳,盡力而為5-7次;換右腿如法亦5-7次。可治腳氣痛悶,腰腎間寒氣,冷痺以及腳膝冷痛症,若能堅持每日3次,效果更佳。(十六)或用拐杖,或用手扶支撐物,單腿懸空引伸。〈十七〉早晚以梳子梳頭1000遍,可祛頭風,令頭髮不白。梳畢用鹽花及生麻油塗搓頭頂,效果更好,若有“神明膏”塗搓之則益佳。〈十八〉凡漱洗時叩齒160次,若口中有津液即咽之;然後以水漱口,以鹽末擦齒,口含淡醋半口,不斷鼓漱;再以淡鹽湯洗雙眼,閉目以冷水洗面,注意不得使冷水進入眼內。持之以恆可使齒淨堅固,目明無淚,永無齲齒。〈十九〉清晨日出時分洗漱畢,咽1-2次冷水,可使人心明淨,祛胸臆中熱。叩齒,就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復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法,俗稱“叩天鐘”。清朝尤乘的《壽世青編》說:“齒為筋骨之餘,宜常叩擊,使筋骨活動,心神清爽……” 中醫經典《類經》說:“腎主骨,齒者骨之餘也。”《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生骨髓,腎氣實,齒更髮長。”也就是說:人體骨骼體質有賴於骨髓的營養,而骨髓則為先天之本腎精所化生。腎精衰少,則不能充養骨髓,代表“腎之標,骨之本”的齒就會生長遲緩,新陳代謝功能低下,或鬆動,或質蝕,或病變,或脫落…… 現代醫學也認為,經常叩齒,不僅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局部氣血運行和經絡暢通,保持並增強咬肌和牙齒根基部的整體機能,還能延緩老年性機體萎縮帶來的凹臉癟嘴狀。最為可貴的是,經常叩齒還能十分有效地增強牙周粘膜組織纖維結構的堅韌性,提高牙齒抗齲能力和咀嚼功能,促進口腔、牙床、牙齦和整個牙齒的血液循環,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改善並及時充盈其中組織營養,增強牙齒的抗病抗菌能力,從而使牙齒變得更加堅固,整齊潔白,豐潤光澤。民諺“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就是這個意思。具體做法是:精神放鬆,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默念叩擊;先叩臼牙,再叩門牙;輕重交替,節奏有致。終結時,再輔以“赤龍(舌頭)攪海,漱津勻吞”法則會使效果更佳。

  六、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全身混元派的道醫理論認為: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腎藏精,脾藏志。有基於此,歷朝歷代道家、中醫都認為,腎是藏精、產生精的地方。如:明朝李中梓的《醫宗必讀》就認為:人體的先天之本在於腎。而腎元的強健卻與雙耳息息相關,有著極為重要的內在聯繫。中醫經典《靈樞·口問》、《靈樞·脈度》、《壽世青編》、《外台必要》等書也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腎氣通於耳” 、“腎開竅於耳”、“一身之氣貫於耳”的說法。顯然,古人無非是在強調腎耳合一,互為作用;腎主內,耳主外;耳為腎惟一之上外竅,耳健則腎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繡針墜地能聞其聲。拉耳保健法的操作方法是:以右手從頭上引左耳14下(用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從頭上引右耳14下(即用左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右耳)。這種方法簡便易行,效果良好,如再輔以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則更能強身健體,敷養腎元。現代醫學認為:耳朵上的49個穴位和各部位與體內的五臟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繫,因此把它形容為“縮小了的人體身形”。臨床實踐證明:採用扯、拉、按、摩、搓、揉、點、捏等手法,實際上就等於對雙耳進行特殊的物理刺激和針灸性治療。如果長期不間斷,除了具有良性震盪體位、反饋激發活氣、疏通十二經脈、加快血液循環、調理五臟六腑、健脾胃、補腎元和平衡陰陽、扶正祛邪、清肝明目、消疲安神、增強新陳代謝等功能外,還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利於膽道的通暢,防止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的發生髮展;增強免疫力,調節肝臟抗病毒的能力,對肝炎的恢復有一定的幫助。只要持之以恆,就能收到延年益壽的奇效。

【白鶴道人在練習古法“二禽戲”】

  七、夫妻之間互搥背,解疲強身又防癌中國安徽天柱山,有一套非常古老的鍛煉身體、養生導引的運動方法,俗稱《二禽戲》,又稱“龜鶴功”、“白鶴功”、“伸縮術”,其主要模仿龜、鶴兩種動物的運動規律,來實現強身健體。龜、鶴這兩種動物,都非常重視“背部”的運動。因此《二禽戲》中,有幾個專門用來鍛煉背部運動的動作。相傳,二禽戲是莊子在安徽天柱山修煉時,模仿烏龜、仙鶴的動作,創造出來的一套運動的方法。後來,華佗在此基礎上,創造出了《五禽戲》。搥背是古老而又立竿見影的健身方法,蒲松齡在《聊齋誌異》梅女中記載:“既而握指細擂,如似團絮相觸狀,體暢而不可言;擂至腰,口目皆慵;至股,則沉沉睡去矣。” 背部有數十個重要穴位,搥背刺激穴位可反射性地刺激神經系統,尤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平衡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其功能一是舒經活絡,使血液通利,肌肉放鬆,有利於防治腰酸背痛及腰肌勞損;二是促進血液循環,調節神經機能。白日搥背使人頭清目明,精神振奮;睡前搥背可安心寧神,催人入睡,對防治失眠有較好效果;三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防癌抗癌。日本學者早就發現,經常搥背可以促進腦腺肽的分泌,而腦腺肽具有很強的抗病毒、抗毒素和抑制細胞變異的作用,因此可有效地增強人體免疫力和防癌抗癌。搥背通常有拍法和擊法兩種。拍法,即用虛掌拍打;擊法,即用虛拳拍打。虛,意即輕。手法要協調均勻,著力富有彈性,每天一次即可,每次搥背50-60下。為方便起見,搥背最好在夫妻間進行,每晚睡前,互相捶拍,雙方收益。《二禽戲》中的龜、鶴,分別像徵陰陽、天地、上下、表裡、寒熱、沉浮……所以,道家養生,講究的是男女雙修、夫妻雙修,性命雙修。中國禪宗雖好,但因提倡“單修”,而落入過激的走火入魔,故而修禪者,往往短壽而亡。而那些吸取道家導引之術去修煉的禪修者,才有可能長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就是這個道理。

  八、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益神元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說:“食畢當行,行畢使人以粉摩腹數百過,大益也。”吃飯之後,要去散散步。所以,後人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而混元派的長生經中,還認為,飯後百步走之後,還要將粉,塗撒在腹部,按摩數百下,這兩樣都做了,對身體特別好。揉腹,即用手來回搓擦“介於胸和骨盆之間,包括腹壁,腹腔及其內臟”的一種養生保健法。中國道醫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官城,陰陽源”。所以,金代李東垣的《脾胃論》上說:由於勞役過度致脾胃失之健運,臟腑經絡,四肢百骸,短其滋養,形成內傷。明朝李中梓的《醫宗必讀》也說:“脾(胃)為後天之本。”認為脾胃居中,灌溉四方,為心、肺、肝、腎四臟的給養源,負責主運化水穀精微和統攝精血神液來充養敷布全身,令五臟六腑常壯無恙。通過揉腹,既可以調理脾胃。通和氣血,培補神元,又可以“通和上下,分琿陰陽;去舊生新,清脾化痰;敷養腎精,充實五臟;驅外感之諸邪,清內傷之百症。” 現代醫學證實:揉腹既有強健脾胃、胃腸和腹壁肌,促進大小周天血液,包括淋巴液循環和胃腸蠕動加快的功能,還有治療中老年性便秘、胃腸潰瘍、週期性失眠、前列腺炎、腎炎、疝氣、遺精、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的療效。尤其難得的是,揉腹還能促進腹壁脂肪的自行收縮和消減,是行之有效的“減肥法寶”。揉腹之法,天柱山的老子混元派、神仙混元派有個《延年九轉法》,值得推介:先用右手大魚際在胃脘部按順時針方向揉摸120次,然後下移至肚臍周圍揉摸120次,再用左手全掌揉摸全腹120次,最後逆向重複一遍。

  九、消瘦健美助血運,勤伸懶腰效最高莊子在安徽天柱山修煉期間,創造出了《二禽戲》,其中,有鍛煉腰部運動的”鶴戲”。“熊經鳥伸”之術,實為“龜鶴伸縮、導引、吐納之術”。其中的“引”、“伸”,都有鍛煉腰的作用。中國有句帶有貶意的民諺叫“懶人伸懶腰”,其實這是一種傳統的偏見。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抬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鬆散脊柱的自我鍛煉。唐朝孫思邈說得好:“血不運則百病生。”意思是說:如果人體的血液循環狀態不好,甚至不能為各部位正常提供所需營養物質,就會出現“精衰、氣竭、神亂”病象。現代醫學認為:人體血液循環是靠心臟和肌肉的收縮來完成的,尤其是離心臟較遠的靜脈血管,就更要靠肌肉的收縮來加速血液流回心臟。由於伸懶腰時,人體會自然形成雙手上舉、肋骨上拉、胸腔擴大,使膈肌活動加強,形成深呼吸姿態,以此牽動全身,並引發大部分肌肉收縮,並將淤積血液趕回心臟,從而達到加速周身血液循環的目的。“懶人伸懶腰”的好處是:能使頸部血管舒暢地把血液輸送到大腦。大腦得到充分的營養,疲勞消除,從而精神振奮;能使全身神經肌肉得以舒展,促進機體平衡;能增加吸氧量,呼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促進機體新陳代謝;能消除腰肌過度緊張,並防止腰肌勞損,而且能及時糾正脊柱過度向前彎曲,保持健美體型。

  十、合谷內關足三里日按一遍健全身早在兩、三千年前,在中國安徽天柱山隱居、修煉的道家高人們,就總結出了人體的構成。在此基礎上,南嶽夫人魏華存在天柱山創作了《黃庭經》。這是一本系列研究人體206塊骨骼、12經絡、奇經八脈、動靜兩血脈的醫學作品。《黃庭經》認為,足三里穴位於膝關節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為“足陽明胃經”主穴,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現代科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里穴,能從X線鋇餐透視中清楚地觀察到胃腸蠕動變得有力而規律;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加食慾,幫助消化,並可增強大腦工作能力,改善心功能;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內分泌激素含量,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胃痛、嘔吐、便秘、腹瀉、肝炎、膽囊炎及高血壓、下腹疼痛、癱瘓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合谷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手背面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橈側。主治頭痛、面癱、五官疾病及高熱抽搐等。內關為“足厥陰心包經”要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主治心悸、高血壓、癲癇、哮喘、胃痛、噁心、嘔吐等。足三里、合谷、內關為中國歷代醫家強身治病之三大要穴。近年來,我國學者發現,對此三穴進行按摩,對全身的神經、肌肉、組織、器官可起到顯著的興奮作用,有病則治病,無病則強身,其效果為任何一種體育運動都無法比擬。具體方法是每天定時用大拇指或中指分別按壓足三里、合谷、內關穴一次,每穴每次按壓5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

  十一、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消疾又延年谷道,俗稱肛門。撮,即收(提)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唐朝醫學家孫思邈極為推崇此法,他在《枕中方》一書中規勸世人:“谷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要間歇性地處於運動狀態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別療效。現代醫學也認為:包括大腸在內的肛門及周圍的提肛肌和肛門括約肌至少每天要間歇收(提)縮一百次,每次約1—2分鐘。如大便後,要及時做提肛運動,並將提肛時間延長到2—3分鐘。這樣既有利於控制排便的肛門外括約肌功能的快速恢復,又能相以預防外括約肌破損而引起大便失禁等疾症。據研究,日撮谷道一百遍,最大的作用在於促進肛周血液循環,防治靜脈淤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內痔、外痔、肛裂、脫肛、肛門濕疹、便秘、慢性腸炎等,同時對治療和預防冠心病、高血壓、下肢靜脈曲張、肛周炎症、肛周皮膚損傷等慢性疾病有顯著效果。撮谷道的具體做法古人概括為“吸、舔、撮、閹”四字訣,即“放鬆全身,將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配合收氣,舌舔上齶,向上收提肛門,稍閉氣,然後慢呼,全身放鬆。”

  十二、房中術——房中養生古法。安徽天柱山混元派、神仙混元派的養生十二古法,我已經介紹了前面的十一種方法,如果您不擅長最後一種:房中術(房中養生古法),那也會沒有什麼用。所以,房中術非常重要。古人、今人,都把房中術搞得非常神奇、非常玄妙,什麼“九淺一深之術”、“八淺一深之術”、“節欲保精之術”……往往把人弄得云山霧罩,歷史上的很多皇帝,都沒有學好這門課,往往都短命而亡。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安徽天柱山老子混元派傳人,上清派宗師)在其所著的《養性延命錄》一書中,專門有關於房中術的一章,叫《禦女損益篇》,是現存比較詳盡的、系統介紹房中術的著作。歸納前人經驗,真正的房中術,只有八個字:交而不射,交而少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這樣講:中國安徽天柱山混元派的長壽十二秘法,代表著中國道家的最高境界,它們有些方法,不受時間、環境等條件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鍛煉,但是,第一、第十二,這兩種方法,必須非常講究時間、地點。究竟如何養生,怎樣才能長壽,朋友們可以到安徽天柱山五嶽祠(唐稱真源萬壽宮,宋稱白鶴宮),問道白鶴道人,問道徐而緩,求取真經。願我們中華民族、中國道家的混元養生十二秘法,能幫您青春常駐、身輕體健、延年益壽、身心健康。

 2018年7月26日於中國安徽·天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