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縣崇仁鄉池湖村馬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發現的池湖村馬嶺二號墓中,出土了夏代陶象鼻匜和原始瓷尊。1995年,相距一公里處發現了十座墓葬,在池湖村馬嶺九號墓出土了一件十分珍貴的早商原始瓷尊。當時的報告稱“池湖遺址”,讓人感覺池湖與馬嶺是兩個地點,實際上馬嶺是山名。池湖是村名。現在,池湖村因團省委的扶貧,已更名為共青村。
1985年夏末商初二號墓出土的陶象鼻匜,顯示墓主人的王室身份。1995年九號墓出土的早商原始瓷尊,達到了很高的製作水平,引領著福建乃至全國原始瓷的潮流。
查光澤地礦資料,光澤因唐朝時盛產水銀,故名“光澤”。光澤礦產豐富,盛產高嶺土(即瓷土),因此光澤夏商原始瓷尊引領原始瓷的潮流不是偶然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要深入調查光澤夏商原始瓷窯,為探索福建乃至全國“瓷之源”作出貢獻。
為點評北大教授徐天進主編的《閩北古陶錄》,日前,福建省文史館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歐潭生,第一次到光澤縣,考察兩天后發現了一個秘密。
大批量象鼻匜陶器在光澤出現
表明夏文化曾經進入福建北部地區
3600多年前,成湯滅夏,夏桀死於安徽巢湖,夏王室殘部經浙江松陽、江山,到達光澤。因為夏王室御用工匠燒造的象鼻匜陶器,作為國王和貴族祭祀前淨手的禮器,大批量出現在光澤。
▲象鼻匜陶器
象鼻匜這種陶禮器,過去全國祇發現13件,而光澤發現的象鼻匜卻有數十件。它的特徵是造型精美、做工精細,整體結構勻稱,象鼻嘴呈45°圓筒狀,高領、球腹、圈足、寬鋬,晚期腹部佈滿密集雲雷紋。
夏王室殘部避居光澤
《史記•夏本紀》記載:“(商)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鄭玄曰:南夷地名)。”《尚書》載:“成湯放夏桀於南巢” 。《淮南子》雲:“湯敗桀於歷山,與妹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南巢即安徽巢湖。
夏桀死於巢湖,而夏王室的象鼻匜卻出現於光澤,結合浙江江山、松陽發現的同類器,其流傳路線。
由此推論:夏桀死於巢湖後,夏王室殘部經浙江江山,可能一部到達浙江松陽,一部到達福建光澤,也可能其殘部經松陽後又遷向光澤。這就是為什麼光澤發現這麼多夏王室精美象鼻匜之故。
夏王室“二代而亡”,夏文物精品象鼻匜雖然是夏朝的尾聲,但意義重大。猶如上世紀20年代發現殷墟,讓世界承認中國有了商代。光澤發現大量象鼻匜,既對認識福建上古文化,也對探討中原地區夏代和夏文化提供了重要文物證據。
◎作者簡介
歐潭生, 1945年3月13日出生於閩北建陽。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首任館長,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擅長新石器至商周秦漢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