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惠安女以奇特的服飾,勤勞賢惠的美德而聞名。花頭巾、藍上衣、寬褲筒、銀褲鍊是傳統惠安女服飾的標配。漁村男人常年出海,家中和村里的事務由婦女承擔,無論粗活、重活,還是細活、輕活,樣樣都得幹。惠安女以奇特的服飾,勤勞賢惠的美德而聞名。花頭巾、藍上衣、寬褲筒、銀褲鍊是傳統惠安女服飾的標配。
據了解,崇武全鎮漁業總產量7.49萬噸,產值3.89億元,被福建省政府列為“漁業十強鎮”。目前,在崇武生產魚捲的企業和家庭作坊已達180餘家,年產量達4000噸。
大岞村是一個以漁業為主的村落,全村一萬多人,從事漁業生產的有2000多人。崇武鎮文化站站長黃祖賢說,“漁村男人常年出海,家中和村里的事務由婦女承擔,無論粗活、重活,還是細活、輕活,樣樣都得幹。”長期在海邊勞作,孕育了惠安女獨特的審美觀念和服飾。
惠安女服飾的每一個特點都有相應的內涵,包頭巾、戴斗笠主要是為了在海邊勞動防風防沙,同時體現了女性成年後不讓男性看到自己面容的傳統觀念。2006年,惠安女服飾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惠安女的短袖、收腰上衣,為的是方便勞動並不被海水弄髒;寬筒褲是為了搬運東西和行走方便;銀腰帶是惠安女已婚的象徵,一般已婚者常在手工繡花腰帶上搭配銀褲鏈,寬度由一股至九股不等。用腰緾萬貫形容惠安女的銀腰帶也不為過,它的市價為1-2萬元左右。圖為在大岞村建築工地做小工的惠安女。
1972年,大岞村汽配廠崗哨合影。
持家務、敬公婆、教子女,裡裡外外一把手,惠安女可謂全能媳婦。
兩位惠安女向海神媽祖祈福。
大岞村惠女民俗如今已成為當地的品牌。如果沒有自古以來生活在這裡的惠安女,大岞村會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漁村。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群一絲不苟、保持著傳統的女性而顯得生動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