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界藝術家蔡俊章博士,近日走訪浙江奉化溪口鎮,探訪中央警官學校首任校長、先總統蔣公故里。煙雨濛濛中,剡溪靜流,武嶺山巒青翠,這片靈秀山水,不僅孕育了一位影響近代中國歷史至深的人物,也默默見證其一生的榮辱與鄉愁。返回台灣後,思緒縈繞,特將所見所感整理成文,與讀者分享蔣公的家世背景、成長歷程,以及其下野返鄉時於妙高台避暑的點滴情境。
■家世淵源:鹽鋪門第與母教之嚴
蔣氏故居位於溪口鎮武嶺路西段,為一座前廳後祠、宅院合一的傳統建築群,名為「豐鎬房」。「豐」、「鎬」二字取自周朝都城之名,寓意深遠,可見家族對子孫的殷切期許。
蔣家世代於溪口經營鹽鋪,為當地殷實之家。其父蔣肇聰繼承家業,處事精明幹練,鄉里間有「埠頭黃鱔」之稱,意指其靈活圓融。不幸的是,蔣公八歲時父親病故,家道中落,家中重擔從此落在母親王采玉肩上。
王太夫人為人堅毅虔誠,篤信佛教,對蔣公的管教極為嚴格,寄予厚望。這份深厚的「母教」影響其一生,從他日后重視儒家倫理、恪守孝道中,處處可見烙印。故居內仍保留王太夫人當年的居室,陳設簡樸,靜靜訴說著孤兒寡母那段艱辛卻不屈的歲月。
■求學與成長:剡溪小魚的啟示與革命志業的萌芽
少年蔣公個性倔強而聰穎。在故鄉求學期間,除受教於私塾經典,溪口的自然環境亦成為其無形導師。台灣教科書中常提及一則軼事:年少時的他曾在剡溪邊,見溪中小魚奮力逆流而上,雖屢被急流沖退,仍堅持不懈。此景觸動其心,因而悟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之理,也啟發了往後一生奮發向上的意志。這則故事雖帶有勵志色彩,卻生动刻畫出其自幼蘊藏的堅毅性格。
1905年,蔣公剪辮東渡,赴日本學習軍事。彼時他接觸革命思潮,結識陳其美,進而加入同盟會。這段留日經歷,將其從一個受山水啟蒙的鄉野少年,淬鍊成滿懷理想、立志革命的熱血軍人,其剛毅果決的性格與軍事才能,於此時期逐漸成形。
■下野返家與妙高台避暑:權力之外的鄉情
在蔣公波瀾壯闊的政治生涯中,曾數度「下野」,暫別權力核心,而溪口總成為其韜光養晦、靜觀時局的心靈依歸。其中尤以1949年初那次歸鄉,最為後人津津樂道。
表面上,他卸下重任,回歸平民生活,日日漫步剡溪畔,重訪兒時舊跡,或於豐鎬房內會客,看似閒適從容,實則仍運籌帷幄,心繫國事。而真正能讓其暫離塵囂、沉澱思緒之地,莫過於雪竇山上的「妙高台」。
「妙高台」為此行精華所在,並非故居本部,而是蔣公於1927年擇地修建的別墅。須乘車盤山而上,方能抵達。此地海拔甚高,視野極闊,台名取自佛家語「妙高峰」,意涵至高無上。
別墅建築樸素,然地理位置絕佳。立於平台遠眺,但見千巖競秀,萬壑爭流,雲霧繚繞山間,令人神清氣爽。據載蔣公甚愛至此避暑、讀書與沉思。試想當年,他憑欄遠望,腳下是孕育其成長的故土山水,心中所繫卻是風雨飄搖的萬里江山——其中既有不捨,更多是對家國命運的憂思。妙高台之清寂,與其內心之波瀾,形成鮮明對照。
■結 語
漫步溪口青石路上,歷史不再只是書中冷硬文字,而是可觸可感的建築、流水與山嵐。從剡溪畔觀魚悟道的少年,到妙高台上憂國沉思的政治人物,蔣公一生與這片土地血脈相連。那一方「妙高台」,不僅是避暑靜心之所,更如一個隱喻:無論立足多高、眺望多遠,縈繞於心的,永遠是那一片最初的煙雨溪口。這趟行走,使人對歷史人物多了一份立體的理解,也不禁感嘆於時代巨流中,個人命運與鄉土情懷之間難以割捨的連結。